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中华民俗 > 民俗趣谈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南通板鹞风筝 演奏千年的“空中交响”--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8

南通[NanTong]板鹞风筝[FengZheng] 演奏千年的“空中交响”

南通板鹞风筝 演奏千年的“空中交响”--中国国情手册

    美国风筝[FengZheng]专家康莱肯多年来一直琢磨:能不能在风筝[FengZheng]上添加一个装置,让风筝[FengZheng]在天空自行“唱歌”?为此,他专门请教了一个空气动力专家。谁知专家一口回绝:不可能,因为风筝[FengZheng]飞行的速度太慢。康莱肯非常失望。
  前年,康莱肯来到中国南通[NanTong],惊喜地发现,他无法实现的梦想,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做到了――那就是被称为中国南派风筝[FengZheng]代表的南通[NanTong]板鹞风筝[FengZheng]。

  在南通[NanTong],人们称板鹞风筝[FengZheng]为“鹞子”,它不仅有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更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音响效果。令南通[NanTong]人骄傲的是,他们的鹞子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风筝[FengZheng]在中国流行很广,北京、天津、潍坊都是出名的风筝[FengZheng]产地,为什么只有南通[NanTong]人做出了会“唱歌”的风筝[FengZheng]呢?南通[NanTong]板鹞风筝[FengZheng]代表性传承人郭承毅向记者解释:“板鹞风筝[FengZheng]因为装上了哨口,比一般风筝[FengZheng]体量大,最大的长达2米,重达10斤,没有5级以上的大风是上不了天的。南通[NanTong]地理位置特殊,滨江临海,风特别大,尤其是春天,很适合放这种鹞子。别的地方还真不行,我到南京来过2次,都没放上去。”

  64岁的郭承毅出生在南通[NanTong]风筝[FengZheng]世家,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做风筝[FengZheng]玩风筝[FengZheng]。在他的记忆中,农闲季节,放风筝[FengZheng]是乡间家家户户都乐于参与的自娱自乐活动。那个时候,放风筝[FengZheng]是件很隆重的事。放飞之前,鹞子供在正屋堂前,供奉香烛纸马,主人对一年收成许以美好祝愿以求神灵保佑。有钱人家还要摆上几桌酒菜,邀上亲朋好友、风筝[FengZheng]同仁共同赏鹞。伴随着哨口发出的美妙音乐,风筝[FengZheng]带着人们的梦想升入高空。“八仙过海”、“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画面飘在天上,人们则在地面上三五成群,奔跑着,欢笑着。一些年轻人则暗中较上了劲,看谁的风筝[FengZheng]放得高,比谁的哨口叫得响。

  放风筝[FengZheng]的人多,做风筝[FengZheng]的人也多。南通[NanTong]板鹞风筝[FengZheng]有一整套工艺流程,最精髓的当属哨口雕刻和鹞面彩绘。郭承毅拥有一手哨口雕刻绝活。他介绍,哨口通常用葫芦、果壳、蚕茧等制成,其出风口大小、宽窄、风壁的高度都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这些经验一代代传承下来,大多是口授心传,并无文字和数据。所以一个好的哨口制作艺人,要积累多年实践经验,才能做出上乘哨口。

  “我到过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韩国,现场制作现场放飞,外国人眼见我把一个个葫芦变成风筝[FengZheng]上一张张歌唱的嘴,他们都看呆了,连声称赞中国人太聪明了。”郭承毅很自豪,但说到这门技艺的传承现状,他显得很无奈:“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所在的南通[NanTong]工艺美术研究所着力搜集了一批有关南通[NanTong]板鹞风筝[FengZheng]的历史资料,并保存了一批历史实物。但2000年研究所改制,私营老板把这些宝贵资料全部当作废品清除了,太可惜了!”

  作为板鹞风筝[FengZheng]传承人,郭承毅眼下最忧心的是无徒可带。“这一行既苦又累,收入不稳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入行。”但令他稍感欣慰的是,南通[NanTong]市不少中小学开设了风筝[FengZheng]课,他经常应邀去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对这个兴趣很大,不仅听,还动手做。郭承毅希望,在这些孩子中,将来多出几个制作板鹞风筝[FengZheng]的高手,把他的绝活传下去。记者 张粉琴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