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专家视点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专家时代”的新闻评论伦理初探
2011-02-08

■范 兵

“专家”和“消息 评论伦理”,有什么关系?当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日益介入消息 评论领域 ,或接管媒体采访,或出镜担负 嘉宾发言,或直接撰文发表意见 。在有的专家不时被人们讥为“砖家”之际,有关消息 评论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责任 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因为无论是专家意见 本身,还是消息 评论的指示 ,当从伦理角度考量时,两者之间显而易见有着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公信力问题。

一、“专家”问题:一个现代性的悖论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的专家,广泛 地介入和参与消息 评论的采编制作 ,当然有着深入 原因。伴同 着革新 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成分、利益 主体、社会组织、就业法子 和生活 法子 多样化日趋明显 ,社会现象的繁杂 性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使处在变化时代 的人们的思想和情绪 异常生动,同时也容易产生 种种的疑惑 和迷惘,急迫需要 消息 媒体特别 是消息 评论以必然的专业眼光予以指示 和启发 。与此同时,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 ,对于媒体的竞争来说,最首要 的已不是供给 了什么信息,而是以什么法子 筛选、加工、整合和评判这些信息。而在对信息的解读与评判上,相干 领域 的专家因其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当的洞察力,往往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色 ,击中问题的要害 ,势必成为众多媒体“争取 ”的首要 对象,以抢占消息 评论的高端市场,显示媒体的权威 性与公信力。于是,便有了“消息 评论专家化”一说,甚至有人戏言,消息 评论进入了“专家时代 ”。

该当 确定 的是,就消息 评论的发展态势来说,越来越多具有专业知识、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 感的专家学者广泛 参与消息 评论,对社会热门 、消息 事件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阐释,既能开掘消息 评论的专业深度,适应读者和社会的需求,也有助于提升 媒体消息 评论的思想性和引领能力 。这是当今消息 评论“专家化”趋势的主流,也凸显了专家应有的“铁肩担道义”的精力 和消息 评论伦理的正面意义。

但是,现代社会往往充溢 悖论。当代知名 社会学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对“现代性”及其动力机制进行钻研 时,一方面特别 指出,面对现代社会的风险与不断定 性,公众 只有求助于经长期专业化训练的专家知识,借助对“专家系统 ”的“相信 ”,才干 构筑起“本体性安全”;另一方面,他也警告说,在现代社会,一切科学结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假设”,需要 不断地加以“证伪”,而不是像中世纪的教义“永恒不变”。因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再没有什么知识仍是‘原本’意义上的知识了”。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没有终极的权威 ,现代社会的知识环境不仅具有风险性而且具有相当的可变性,一切“专家系统 ”都在不断被修正 中。①

事实上,近现代以来,有关与“专门化”相伴同 的“专家系统 ”及其“相信 ”问题,一直是个异见迭出、悬而未决的话题。正如不少文化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专门化(专家)”问题是现代性的悖论之一,历来受到人文学者的关注与质疑。他们之所以始终对这个问题维持 警惕 ,原因即在于“专门化(专家)”的概念与“整体性知识或文明”、“整体意识的人”相对峙 ——“专门化”可能毁坏文明的平衡,引起人的感知比例的失调——专家常常对专业领域 以外一无所知,而且有的甚至会丢失 良知,他们可能利用 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大众 对他们的相信 来趋炎附势,寻求 私利,不顾道德的底线。

而放眼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 ,“专家”面临“公信力危机”,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消息 。且不说某些虚伪 广告中,动不动搬出所谓的专家说事,以致假专家、伪专家、冒牌专家横行;少数即便颇有身份的专家,也时常被利益 团体 “俘虏”成为代言工具,以致“专家”成了被网民丢砖的“砖家”。前不久,有网民甚至“恶搞”一番,贴出所谓《专家速成手册》,称只要遵守手册中的6点去做,人人都可成为“专家”。如此等等。

虽然吉登斯一再强调,我们对“专家系统 ”等“抽象系统 ”的相信 是对这一系统 所正常运转的原则的相信 ,也就是说对专业知识的相信 ,而不是对代表着某一系统 的某一具体的个人的相信 。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眼里,“专家”在相当程度 上就是知识专门化的“人格载体”,“专家”既然是求真务实科学精力 的象征,人们就完整 有理由请求 专家的评论严谨周密 、正当公道、持中守正。由此,消息 评论的“专家化”趋势,可能会涉及哪些伦理问题,又该当承担怎样的伦理责任 ,就是再也不能逃避 的问题了。

二、“责任 的缺位”:伦理的底线在哪里

以往,人们考查消息 伦理,大多局限于消息 从业人员本身,一般特指消息 职业道德。与此同时,对消息 伦理的钻研 也一般多着重 采编环节,而漠视 了与之相干 的评论伦理钻研 。但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随着媒体发表评论空间的开放,评论的主体也日益开放、日益多元化,他们往往代表着社会不同的利益 和个别的利益 。这实际上是开放社会中消息 评论的正常现象。但也正因为这个背景,涉及消息 评论的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也出现了。比如,评论写作者的利益 冲突问题。评论写作的正义性与合道德性,也就不再是一个无须审视的前提。”②时至今日,虽然这方面话题已经起头引起学界的注意,但“针对消息 评论的伦理批判 还没有真正到来”③。消息 评论“专家化”的相干 伦理问题,就是这么一个有待梳理的新课题。

萧伯纳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的专业技巧 都是针对门外汉的诡计 。这一经典的“诡计 论”,如果说颇有偏激意味而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的话,那么遵守对“专家问题”素有钻研 而享有盛名的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的分析 ,专家们的作品因其“知识专门化”,对于公众 来说,“属于一种经典的‘信用 ’商品,即由于消费 者不可能通过反省 而断定 其质量,因此必须 对其给予极大相信 之商品”。其间存在的最大的伦理问题是,不少专家在面向大众 发言或者写作时,“短缺 应有的责任 心以及作为卖方的根基品德 ”。照波斯纳的话说,就是相干 “责任 的缺位”或者“作品德 量把持 之缺位”——即便被创造“出售有瑕疵的产品”,“他们所受到处分 也接近于无”,“最终被人们创造涉及事实、洞察力以及预测差错 的学术人员,他们能够以微贱的成本退出这一市场,而回归专职的学术工作”。④

这事实上提示 我们,消息 评论“专家化”所涉及的相干 伦理问题,首先并且最首要的,就是作为评论作者的专家本身应有的公信力,特别 是社会责任 问题。“责任 的缺位”拷问的,不仅仅是专家应有的知识分子良知,更是一种伦理底线,尤其是与此相干 的根基社会道德任务 。以词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