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专家视点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冯骥才:应对经济危机不能忽视文化建设
2010-04-10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表示,应对经济危机要加强文化建设,用积极的社会文化去影响大众,提振信心。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提振信心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政府要出台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政府在老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只要政府能够果断地出台应对政策,就能够大幅提高社会信心。第二是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信心极容易受外部影响,如果大家都说经济不好,那经济只会越来越差。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去克服困难、谋求发展,经济才会越来越好。第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国内老百姓从生活方面来讲,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是比较小。中国人绝大部分还是量入为出,不是靠借贷过日子。所以人们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主要来自媒体宣传。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用积极的社会文化去影响大众,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去引导大众。

现在上到中央下到百姓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很容易忽视文化建设。我们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以前我们有的说法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很多时候都被用来作为拉动经济的工具,而缺乏对文化发展本身的战略思考。这些隐性的危害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说现在中国的城市都是一样,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在近30年里被整个铲平了又重新建起来的,这里面我们损失了多少传统文化的东西。
       
现在全社会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了,但是这里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关于文化遗产的开发。现在地方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申请很热心,因为这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定拉动。但是在文化遗产开发方面,很多地方政府都过于草率。很多历史文化遗产都大同小异,弄几个农家院、摆两个雕像、搞两家特产商店就对外卖门票了。这样非但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而且对文化遗产本身起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作用。一个文化遗产有其整体性,其中有些部分能够商业开发,比如说手工艺、食品等当地特产;还有一部分不能商业开发,比如说当地的语言、歌谣、传说、礼仪、风俗习惯等。我建议,文化遗产开发一定要经过专家团的审核和全程监督。文化方面的事还是要有文化界的人来参与,不能只靠政府和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