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国情手册 > 入编名录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中国人民大学
2010-05-10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从此·­开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被迫停办8年之久。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人民大学得以正式复校,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从没有哪一所学校和中国人民大学一样,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30年。3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阔步前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高举“发展、创新、和谐”的旗帜,坚持走“内º­提高、特色强校、质量第一”的科学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科研学术、社会服务、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已成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具有少量精干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向着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30年来,学校学科实力进一步壮大。从复校时的15个系,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专业发展到如今拥有22个学院、12个跨学院研究机构、63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00个博士学位学科点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在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中,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第一位。学校还有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30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力量进一步壮大。从复校初期的999名教师发展到如今专任教师人数1769人(其中教授519人,副教授693人)。拥有13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5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48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30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复校初期的本科生1000多人,研究生108人发展到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059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1339人,硕士研究生6040人,博士研究生2885人,还有在职硕士研究生2878人,成人教育学生13629人,网络教育学生40012人,外国留学生1553人,其中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220人,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

 

  30年来,学校校园建设日新月异,校园面貌全面改观。校舍建筑总面积从复校初期的14万平方米发展到如今的92.8万多平方米。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世纪馆、明德楼、文化大厦,使学校校园环境发生了·­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30年来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Ô­因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二是始终高举“发展、创新、和谐”的旗帜;三是始终坚持“内º­提高、特色强校、质量第一”的道路。

 

  一、“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是人大人的精神写照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不仅是人大人的精神灵魂,更是人大人逆境中坚韧奋起、顺境中攀登超越的力量源泉。人大人始终坚持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既脚踏实地,敢于合理继承,又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舍我其Ë­的担纲意识,积极呼应、汇入乃至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已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的建设者,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骨干力量。

 

  二、“发展、创新、和谐”是学校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

 

  30年来,学校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¾­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先后有11位教师受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专题讲座,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等特大、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连续四年居全国高校第一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积极推动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国学教育,先后在校园竖立孔子像,倡修《清史》,编纂《儒典》,呼吁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国学院,成立了国剧研究中心,推动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心,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º­提高、特色强校、质量第一”是学校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倡特色强校,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狠抓学科建设,坚持“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发展思路,使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进一步凸显,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使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良好师德师风得到进一步弘扬;狠抓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通过对内固本强基,对外营造环境,学校得到全面发展,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2008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学校复校三十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为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学校未来发展勾»­了崭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