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重庆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残疾教师拄拐杖坚守讲台25年(图)--中国国情
2012-04-25

残疾教师拄拐杖坚守讲台25年(图)--中国国情
昨日,开县巫山镇和谦村校,王代学拄着拐杖为学生指导功课。  本组图片由记者 吴珊 摄

残疾教师拄拐杖坚守讲台25年(图)--中国国情
王代学在敲上课铃

残疾教师拄拐杖坚守讲台25年(图)--中国国情
王代学在校门口送学生们回家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数十年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在开县巫山镇和谦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位年近半百的乡村教师,靠着一条腿和一根拐杖支持,在讲台上坚守了整整25年。他就是在开县耳熟能详的“单腿教师”王代学。“我愿望能在这三尺讲台上站一辈子,为孩子们出点力。”在即将迎来自己教学生涯的第26个年头时,两鬓花白的王代学道出了自己心中最大的夙愿。

  课间烤火减少苦楚

  2月13日上午,在汽车绕过一道又一道的山梁后,记者来到了这个地处开县最偏远地区的和谦村。得知记者的来意,路边的两位摩的司机自动给记者当起了向导。“他可是村里的名人,这些年来,村里的娃儿都是他教出来的。”摩的司机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向对面峻峭的山坡爬去。

  来到位于半坡上的和谦村校,记者发现,一楼一底的砖房显得异常简陋,学校只有两个班48名学生,教师只有两名,其中一位就是王代学。

  记者注意到,多年拄着拐杖行走的王代学背显得有些驼,头上稀少花白的头发让他显得异常地出老。“今年是我教书的第26个年头。”49岁的王代学说。

  记者看到,在王代学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木制的烤火炉,每到下课时,王代学都会将那只早已无法活动的右脚放到烤火炉上。“没方法,这脚一到冬天就要长冻疮,又痛又痒。”王代学说,他只有以这种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苦楚。

  高山上开端代课教书

  王代学介绍,自己右腿的残疾源于小时候患的小儿麻木症。1986年6月,王代学高中毕业,虽然成就优良,却因残疾而被拒于大学门外。落榜后,他被聘为代课教师,在清明村校开端了教学生涯。

  当时的清明村校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上,清明村校民办教师退休,因找不到合适人选上山,三十多名学生面临辍学!学校领导着急万分,到村里来招人。

  这时,王代学自动站出来说:“我去!”领导听了连连摇头说:“不行!那里山高路险,你一条腿怎么上得去?而且学校条件也非常差。”王代学诚恳地说:“校长,你放心,我就是爬也要爬上去!清明也是人呆的地方嘛!”领导被他的坚持与执着激动,赞成让他先去试试。

  王代学回想,当时他带了简略的行李,就踏上了去清明村校的征程。从早上7点到下午2点,他用了整整7个小时,才终于爬到了学校。曲折狭小的山路,他多数时间都是手足并用,当时手指、膝盖全都磨破了。

  300乡亲联名帮他转正

  1999年9月,王代学被调往和谦村校任教。当地村民听说有新老师来了,纷纭前去一看究竟。当看到眼前这位手拄单拐而又“年迈”的残疾老教师后,众人不禁唉声叹气大失所望,“就他也能教书吗?”

  但一学期下来,学校学生成就平均晋升了20多分,家长们终于佩服了。第二年春季,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王代学的班里读书,一批原来转学去中心校读书的孩子也相继回到他班里,就连临近乡镇村校的孩子也慕名前来就读。毕业时,王代学班上的人数竟从原来的18人增长到了65人。

  2007年暑期,“代招公”政策下达后,王代学却因肢体残疾又被拒之门外。当地村民得知消息后,300多人联名给开县县委、县政府写信,一致请求政府把王老师的转正之事作为特事特办。此后,开县教委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了王代学的业绩后,决定让王代学破格参加“代招公”考试。王代学不负众望,最终考得高分被录用。

  送学生险被洪水冲走

  由于上学的路程较远,加上山路曲折难行,王代学除了认真上好课外,还要担起护送学生安全回家和给学生做午饭的重担。

  “学校下面有一条河沟,平凡雨水较少时,王老师常常是看着学生过了河才回学校。”和谦村村民刘顺菊说,王老师每天要护送孩子回家。每年洪水一来,山路就被冲垮,王老师就会强忍着剧痛,拄着拐杖和村民一起,用锄头将路重新挖出来。前年5月,天突然下起大雨,王老师提前放学将学生送回了家。但在返回学校时,他却突然遇到山洪暴发,在过河时被河水冲倒。后来,他死死抱住一块大石头才幸免被洪水冲走。

  刘顺菊说,每天中午,在老婆雷地梅的帮忙下,王老师还要为学生免费做饭。做饭用的柴火都是王老师趁星期六、星期天上山捡来的。到了冬天,寒风凛冽,教室里很冷,学生娃娃冻得直打发抖,王代学就想了个方法,在教室外面生堆火,学生们上一会儿课,就去烤一会儿火,温暖一下发僵的身子,然后接着上课。就这样,学生的功课硬是一点没落下。

  心声

  王代学:“愿在讲台上站一辈子”

  “每当看到我教的那些学生都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和工作,我认为非常心满意足。”在谈到自己25年多来的山村教育经历时,王代学一脸幸福地说,现在路修好了,许多村民下山居住,自然把孩子送到硬件设施和师资力气更好的中心校读书。

  巫山镇大生中心小学校长钱植云介绍,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村校学生转到中心校来上学,许多村校都撤并了。目前,全部巫山镇只剩下和谦村校等几所最偏远的小学。而和谦村校之所以暂时保存下来,也是因为和谦村村民都舍不得王老师,家长都以为王老师教书认真负责,就像保姆一样照料着孩子们。

  “在村校教了25年书,我已经离不开这些娃娃了。要说今生我最大的愿望,那就是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站一辈子,为孩子们出点力。”注目着那些生动可爱的学生,王代学说着说着,眼里泛起了泪花。

  妻子:“办公室就是我们的家”

  王代学的妻子雷地梅比他小9岁,在王代学返回教室上课时,记者看到,雷地梅在教室隔壁的厨房内劳碌着烧火煮饭。“都是给班上的学生煮的。”雷地梅说,由于丈夫腿脚不便利,这么多年来,这些洗衣、煮饭的活,她自然要为王代学分担。由于班上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都是从家里带米到学校,她就负责煮。虽然做这些活都没有一分工资,但这是对丈夫工作最好的支撑,她愿意一辈子都为丈夫洗衣煮饭。

  记者看到,在王代学办公室的角落里有一张木床。雷地梅说,自从丈夫到和谦村校教书后,为了更好地照料学生,这个办公室就成了他们两口子的家。“这么多年来,我早就习惯了,他身体不好都能坚持过来,我吃点苦也算不了什么。”雷地梅笑着说。

  同事:“他让我有了坚守的决心”

  作为和谦村校里的另一位老师,58岁的陈天文也是常年坚守在山区教育的岗位上。“他确切很不容易。”陈天文介绍,自己与王代学一起同事了7年,对王代学的业绩最有发言权。王代学虽然腿脚不便,却仍然坚守在大山里的讲台上,这种精力让他十分激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坚守在山里教孩子的决心。平时,学校的一些事务他也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为的就是让王代学能轻松一点。

  学生:“老师每周给我们买肉吃”

  “他很亲切,就像爸爸一样。”当记者问起班主任王老师平时对学生如何时,10岁的关丙新笑着说,在课堂上,每当大家答复对了问题,王老师都会加以勉励,课后有什么问题,王老师也会耐烦给予解答。而在生活上,王老师不仅经常在自家的菜地里摘菜给同学们加餐,而且每周都要自己掏钱,给班上的同学们加一次肉。以前班上的教室墙壁四面透风,桌凳“缺胳膊少腿”,王老师都是亲主动手修理,甚至还自己爬上屋顶,将房子的瓦片进行翻拣,用泥巴将裂开的墙缝补上,抹平。“有了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们真的很荣幸,大家都非常感谢他。”

  记者 张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