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青海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玉树灾民冬日生活:像格桑花一样生生不息--中国国情
2011-04-04

  像格桑花一样生生不息——玉树灾区藏族群众的冬日生活

  新华社西宁12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吴光于、吕雪莉、骆晓飞)随着近日寒潮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三江源头的玉树迎来“4·14”地震后的第一个寒冬。走在玉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随时收获着一个信息——走出灾害暗影的玉树人,像生长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乐观倔强,生生不息。

  笑颜

  记者近日重返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灾区采访时了解到,示范村禅古、甘达及安冲、仲达、巴塘等乡镇的大约500户农牧民已经喜迁新居。冬日的甘达村气温很低,但村民们个个脸上挂着残暴的笑颜。在他们的身后,一座座具有藏式风格的新房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宽阔的水泥路延长到村民家门口,路两旁是太阳能路灯……一个“新甘达”展示在世人眼前。

  在村民巴桑扎西家,温暖的屋里摆着崭新的藏式家具,桌子上放着麻花、水果、饮料等;炉子上的大锅里煮着羊肉,老远就能闻到肉香;厨房里整齐地码着政府发放给他家的米、面、油等。

  “感激党、感激政府,给我们盖了这么好的房子,还给我们发了钱、米、面,我们特殊开心。”村民琼才仁笑得合不拢嘴。

  在扎西北片区,居民尕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取暖补贴一人一天5块钱,我们家4口人,一天有20块钱,一袋牛粪八九块钱,一天两袋牛粪足够了。”他抬头望着帐篷外的阳光说,“太阳出来就开端温暖了,不用点火取暖,早晚生火,完整够用了。”

  西杭片区管委会群众生活组组长才仁尼玛说起片区的基本情形,如数家珍。西杭片区共有2544户8079人,粮食发放是每人1桶清油、10斤青稞、36斤面粉、46斤大米;资金发放是每人每天10元生活补贴、5元取暖补贴,还有生活用具、火炉购买款300元等,都已经一一发放到位了。

  记者了解到,受自然条件严酷、建材匮乏、施工期短等诸多因素制约,今年虽然大部分住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有的已经具备了基本入住条件,但由于水、电等配套设施还不完美,大部分群众还不能入住新居。玉树各级党委政府充足斟酌到这一点,未雨绸缪,从9月份开端就筹集资金,组织过冬棉帐篷及其他各类物资,让受灾群众住有所居,温暖过冬。

  谢意

  11月23日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300多名玉树仲达乡尕拉村的村民跳起欢乐的“依舞”,为中国铁建的援建人员献上洁白哈达,庆贺中国铁建援建的新居落成。

  60岁的白玛拉珍坐在新居的藏床上转动着经筒。她面前的茶几上摆满了水果和饮料,锅里就要煮好的肉肠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下拉秀乡,牧民白玛达杰和妻子扎西永吉每天都要到工地待上一会。今年10月,中国铁建援建的1000套农牧民住房工程在这里开工。

  “看到房子一天天盖起来,我们心里非常愉快。”白玛现在的家在距工地不远的山坡上,“这些房子用混凝土做地基,盖好了确定会比我们以前的房子好得多!”

  在下拉秀,由于道路曲折,交通及资料运输极其艰苦,施工队伍的生活用品只能从结古镇购置。没有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人们不得不凿取河冰。工人们白天冒着寒风和强烈的紫外线作业,夜晚则要随同零下十七八摄氏度的低温入睡。

  当记者在工地上见到工人刘旭时,这个四川小伙已经被高原的阳光晒得满脸脱皮,皮肤漆黑,长满冻疮的手上没有一根指头的指甲完全,深深裂开的口子里全是泥土。“吃点苦不算什么,我们早点盖完房子,老百姓就能早点住进来。”他说罢,又把手套一戴,拿起铁锹劳碌起来。

  援建队伍的吃苦耐劳精力深深地激动了当地群众。11月5日,70岁的高强村村委会主任拉周用藏文写了一封感激信送到中铁二局指挥部。信中写道:“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心和辅助下,我们玉树县下拉秀乡高强村四社由中铁二局修建的农牧民安顿房屋质量很好……我们十分满意。我代表村民感激大家!”

  青海省副省长、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马顺清介绍,截至11月底,农牧民住房已经开工建设11655户,占三年重建计划的69.7%;城镇居民住房开工建设13667户,占三年任务的72%。此外,9509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已经完成,50座寺院的僧舍和公建设施也已开工建设。

  在静静的下拉秀,隆曲河蜿蜒而过,晶莹的河水已经结冰。白玛达杰和刘旭肩并肩走在一起,他说,晚上要请这位汉族小伙去家里喝酒。他们慢慢地走在夕阳下,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向往

  站在玉树州结古镇西南边的加吉娘山山腰往下眺望,宽敞的扎西科赛马场密密麻麻地挤满了蓝色的救灾帐篷。“4·14”地震后,这里曾是玉树最大的受灾群众安顿点。

  走进赛扎西科西杭管委会集中安顿点尼玛拉姆的家,一股奶香扑鼻而来。炉子上的砖茶刚刚烧开,孩子们正用茶水和着酥油搅拌着糌粑。“除奶奶在地震中逝世了,全家9口人都平安。现在的帐篷虽然比不得过去西杭路的房子,但大家都很知足。”尼玛拉姆说。

  在这个由两顶24平方米的棉帐篷组成的家里,尼玛拉姆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最小的儿子正在藏床上酣睡。“既然要在帐篷里住3年,就要有个家的样子。”她一边擦拭着橱柜上的铜壶一边说。

  入冬以来,她家每人分离领到了2000元补助、一袋15公斤面粉,还有过冬的衣服。她17岁的大儿子文江说,过去家里收入主要靠父亲跑运输和全家人夏天挖虫草,“房子没了,但这些事还可以继续做”。

  比起爱笑的尼玛拉姆,住在当代路的江永卓玛显得有些惆怅——地震后,她13岁的小儿子才仁求文与玉树州民族中学的同学一起被转移到四川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就读。因为挂念孩子,她常常夜不成寐。于是,几位成年的子女合计着把母亲江永卓玛带到拉萨散心。

  江永卓玛的二儿子伊松告知记者,带母亲去拉萨的事已经说了好几年,因为忙一直没能成行。地震让全家人更加珍爱性命、心疼母亲,所以今年必定要完成这个心愿。

  42岁的扎西大同村村民尕卓家今年夏天挖虫草卖了1万多元钱。因为有文化,他还给村委会帮忙,承担了写资料、统计等工作。“我们都身强力壮,重建家园还要靠自己。”他说,“愿望以后自己能多学些技能参与重建。”

  20岁的卓玛则谋划着当导游,筹备“带前来旅游的人们看看我们的新玉树”;而在隆宝镇的重建工地上,边干边学的村民施工队则合计着来年开春拉起队伍单干,增长大伙的收入……

  在这片俏丽的土地上,生活在继续,故事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