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高校毕业典礼成鸡肋 8成未参加者称没遗憾--中国国情手册
2011-07-05

  你爱好什么样的毕业典礼?


  编者按

  又到一年毕业时。本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学子以及50多名已毕业的社会人士。八成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受访者坚持以为,没有遗憾;四成曾参加过毕业典礼的受访者也表现,对于毕业典礼最思念的单元就是拍照,其他过场式的程序没有太大纪念价值。

  那么怎样的毕业礼才是理想的毕业礼,并且能成为人生道路上弥足名贵的精力资源呢?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谢鹏在送走宿舍室友后,拿出相机筹备将曾经走过的林荫小道拍摄下来。当记者讯问他是否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毕业典礼时,他诧异地反问:“学校有毕业典礼?我怎么不知道?”

  毕业典礼是对学业生涯的回想展示,是学校与毕业生情绪的维系,高校理应将典礼当做一种“社会礼”、“义务礼”、“成人礼”来善待,把毕业典礼做出丰富的人文味来。目前,像谢鹏这样没有参加毕业典礼、甚至根本不知道学校曾举行毕业典礼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高校毕业典礼的现状如何?记者日前采访了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学子以及50多名已毕业的社会人士,试图从他们身上寻找答案。


  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被谁撤消了?

  毕业典礼是大学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毕业生选择怎样的未来,毕业典礼都将成为其人生的分水岭。本应充斥人情味的毕业典礼发生了变更,是“谁”拆了毕业典礼的支架呢?

  浙江某大学一位毕业班班主任告知记者:“其实学校挺看重毕业典礼的筹备工作,但是领导、毕业生代表轮番发言的模式化进程让现场氛围很为难。”

  该班主任以为,校区的疏散也是毕业典礼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毕业典礼被部署在A校区举办,B校区的毕业生大清早便要赶公交前往参加,有的高校甚至还有两个以上的校区。”

  中国农业大学大二学生陈华今年6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他以为毕业典礼是对高校校长人格魅力的考验。“校长是典礼的灵魂,如果高校校长发言枯燥,毕业典礼确定相应减分。”陈华说。

  陈华的感受不错,但目前国内高校仍有众多毕业生被谢绝在毕业典礼之外。其实,本文中提到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也举办了毕业典礼。据报道:“6月24日下午4时,我校2011届毕业典礼在湘湖校区科阶01报告厅隆重举办……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典礼。”阅读众多高校关于毕业典礼的新闻,导语中频频涌现诸如“××名毕业生代表参加典礼”一类的语句。与谢鹏一样,湖南某高校毕业生刘帅也不是代表,刘帅告知记者,自己曾要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但是他们告知我因为场地限制,参加典礼的毕业生人数饱和了”。

  湖南科技大学学生管理科科长曾练武曾参加数场该校的毕业典礼,他说:“每年的毕业季基本上与签约季重叠,毕业典礼举行期间众多毕业生奔走在五湖四海,虽然学校要求毕业生们参加,但总有许多毕业生因为各方面原因不能如期赶回。”曾练武的话反应出另一种现状: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因客观原因与毕业典礼擦肩,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毕业生没兴致参加毕业典礼,这都是毕业典礼失去意义的症结所在。


  毕业典礼可有可无吗?

  记者对一种广泛存在于已毕业大学生群体中的现象甚为诧异,八成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受访者坚持以为,没有参加“毕业生代表大会”不是一种遗憾,四成曾参加过毕业典礼的受访者也表现,对于毕业典礼最思念的单元就是拍照,其他过场式的程序没有太大纪念价值。

  孟郊燕,2009年毕业于山西某高校。该校每年都会选择各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而其他毕业生则收不到关于毕业典礼的任何通知。当记者讯问会不会遗憾没有参与毕业典礼时,她确定地答复:“不会。”

  孟郊燕说:“师生情、同窗情,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我的回想,我没法不爱我的母校,但学校管理、观念上的错失往往又刺痛着我的心坎。”她愿望学校能够人性化,“毕竟毕业典礼是大学生活的落幕,也是走向社会的起点,这里有成败的总结和对前程的展望,应当是埋藏在我们心坎永远的灯塔”。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曾火爆一时,毕业于该校、现在浙江某大学任教的一位姓杨的青年教师剖析,华中科大的毕业典礼虽然也是走“流水式”的作业路线,但每个单元都具有不同的功效。校长发言充斥活气,这也正代表着年青的华中科大应当具备的创新精力。他以为,每所高校的毕业典礼应当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学校“本土风味”的毕业仪式,这样才更容易加强毕业生的凝集力和归属感。“就算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后,这场毕业典礼依旧会是我记忆中十分清楚的一部分,因为它让我更加酷爱我的母校。”他说。

  如何让毕业典礼真正成为高校与毕业生之间的情绪纽带,如何让毕业典礼点燃毕业生心坎永远的灯塔,这已成为社会对众多高校提出的一道考题。


  施展毕业典礼应有的作用

  虽然毕业典礼在许多学生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情势,但大部分受访毕业生表现愿望参加一场有厚度的、有内容的毕业典礼。重庆大学毕业生陆垚说:“母校就是自己抱怨一万遍也不允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我们愿望和学校有一个情绪互动的平台,跟老师们一起回想四年的大学生活。”

  如何使毕业典礼成为真正意义上育人传教、忆苦思甜的载体,而不是颁发多少张学位证的空壳?高校摆正看待毕业典礼的态度、看重最本真的情绪和人文给养、树立家园式的互动、进步毕业生的参与积极度是还原毕业典礼本质的重要途径。

  北方民族大学在2010年对本科生毕业典礼进行了相应摸索,各学院分离举办毕业典礼,校领导出席并为每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今年又增长了面向国旗宣誓环节。这种尊敬每一个毕业生代表自己参加毕业典礼的权利的做法值得夸奖。

  西南财经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别出心裁,在互动上做足了文章。校长赵徳武持续三天坚持站立在学校体育馆里,为5917名学生授学位的业绩在网络上火热异常。虽然也有人持否认态度,但西南财大的学生多数是为赵德武鼓掌欢呼。该校毕业生贺武说:“有人批评这是一种情势,但这种情势苦在校长身上,甜在学生心里。每一个毕业生与校长进行交流的不止是眼神、笑容,还有心心相牵的那一份激动。”


  《求学考研》杂志编辑部主任、从牛津大学留学回国的刘子岸对中西方毕业典礼异同有着奇特看法。他告知记者,众多西方高校包含牛津大学,都十分看重父母能否陪伴子女参加毕业典礼,在他们看来,父母也必需是毕业典礼的一部分。刘子岸表现,这只是其传统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传统内容构成了西方高校毕业典礼奇特的文化色彩。国内高校的报告式毕业典礼除了要在“参与权利”上做文章外,更应当充足尊敬、善待每一个毕业的孩子,施展毕业典礼应有的作用,让他们学会如何成长为一个有义务、有爱心、有情绪回归力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