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高考马拉松第十三场:谈高考人才选拔--中国国情
2011-05-28

高考马拉松第十三场:谈高考人才选拔--中国国情
 

  >>>查看更多访谈内容 >>>搜狐教育微博直播 >>>搜狐社区现场直播

高考马拉松第十三场:谈高考人才选拔--中国国情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


高考马拉松第十三场:谈高考人才选拔--中国国情
贺春兰(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 主编)


  时间:2011年5月26日16:00——16:30

  地点:搜狐网络大厦·大演播室

  嘉宾: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


       贺春兰(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 主编)

  搜狐教育主持人:欢迎两位作客高考马拉松的现场,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劳凯声和《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主编贺春兰。我们本场主题是高考人才提拔。首先请二位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的人才提拔模式对现有的高考是一个补充还是一个冲击?有没有可能通过自主招生提拔完整替代高考?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中国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延续了十几年时间。现在我们看到的自主招生,看到的学校间的联盟,也是高考总体改革的一种表示。中国从三十年前开端恢复高考,我就是1977年考大学。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时间。中国高考制度引起的争议在全国始终很大。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如何更公平、有效的把真正优秀的人才提拔出来送到优秀大学深造。把原来中央由教育部统一实行的高等学校的考试和录取制逐步通过放权让高等学校逐步获得提拔的权利,这是一个取向。这个取向从目前来看比较显著,从中国的高考制度来看,还有另外一个改革。我们大家都在批驳一考定毕生,一次考生就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毕生命运,让这个高考变得非常的残暴、非常不人道。如何改革高考一考定毕生的做法?就是考试和录取离开,这还没有进入到本质性的阶段,但是从研究、从大家呼吁的角度已经开端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考生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做的。

  目前的高等学校我们看到的这样一种联盟,实际上是一种很表面的概括。因为实际上无论是北大也好、清华也好,尽管他是拿到了一点点非常可怜的自主招生权,但是这样一种自主招生还是依附在国家的统一高考的制度上的。无论哪所学校,我们自己面试、自己考试,看到了好学生还要参加统一高考。自己面试的是统一高考的加分。所以我以为自主招生不可能转变中国高考现实的情形。研究教育学的进程中有没有看到目前提拔对教育范畴存在哪些弊病和现象值得大家注意?

  贺春兰(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 主编):结合我自己用人、结合我自己作为母亲的体验来看,你们提了一个问题,32年的高考未出顶尖状元。我们也是高考的路径出来的,我们不能否认高考制度本身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我们给他们很有限的自主权,他们在很有限的自主权之内表达他们自己对人的意识,我们国家供求是失衡的,参考考分的情形又能够体现自己的意志。我自己也差不多是高考状元的类型,我自己在一二十年的求学生涯中,新生能拿高分的必定是极端管理、目的管理都非常好的孩子。所以我认为这种提拔是一个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看到的都是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只是从知识层面的,能够造就出非常好的反思意识、自我评估、调整目的的意识,但是真正面向社会生活,我作为一个报人对人群多样化的懂得、合作精力、宽容、包容这些东西在我们少年求学时期没有。如果那个时候我们仅仅以分数来论,一些孩子王的调皮捣鬼的他练习的是这种才能。我们全身心学习。在市场经济时期,你有任何长处都可以让你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生存下去,你有任何缺陷都可能制约你的事业发展。我们做报纸这十多年中就认为人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他时候就是孩子王,组织才能、管理才能很强。我们原来的东西太单一了,一个尺子人。现在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它更多元化、更多的次数来选择人。这既能带来冲击,也是一个补充,量很小,但是我们关注的是它的示范意义。

  搜狐教育主持人: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要增强高中阶段甚至是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包含现在有相干的手册,高考说要逐步的参考综合素质测评最后的结果进行录取的依据。很多考生和家长以为在分数面前综合素质就是一个鸡肋。劳老师怎么看综合素质?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基本上我不太信任所谓的分数、测评。去年中国上海参加了OECD组织每三年举办一次的比萨测试,他们搞这个东西就是为了差别于应试教育和学校的课程是不挂钩的。他不是依照课程来测试的。设计了三大才能:科学才能、数学才能、写作才能。这三大才能分离测试。这个测试的结果出乎中国大多数人的意料,中国获得第一。我不太信任中国现在很多人说的,我们要进步综合素质。人是不拘一格,你怎么可能用分数判断这个人的综合素质高低呢?我自己多年做老师,多年接触各种各样的学生,我认为分数高的、成就好的学生是各方面的,他可能会在某一方面很突出,但是并不等于各个方面很突出。相反,有一些分数相对不是太高的学生会在后期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是中国古人就发现的道理。所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应当用一种新的眼力来对待,而不要用定量的、数量化的。

  搜狐教育主持人:您心目中理想的考录分别是什么样的模式?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中国考试是考录一体的,我想举美国为例来说明情形。美国高等学校入学也要考试,只是这种考试不是完整挂钩的。我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要申请大学,我必需要供给大学要求的几门考试的成就。这个考试成就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考试机构,我到考试机构申请参加考试。这个考试在美国许可你考三次,第一次考试成就不理想,没有关系,考三次,三次中我拿最好的成就交给学校,那两次成就可以偷偷撕掉,这就代表我的实际水平。但是学校也不会仅仅看你拿来的成就,这只是他的一个参考因素。还会通过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说他会要求你高中三年在学校的排名,要求班主任和校长的推举,有的还会要求你所在社区社会名流的推举。还会要求你有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的证明。我的一个学生在美国读初中、高中,高中的时候他去得比较晚,不像美国的孩子有一些基础,到高中她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别的条件都很好,但是缺乏社会才能的证明,别人建议她,现在社区校长缺一个女生生部长,她去当了一年的生部长,社区给她开了一个证明,她就拿到了这个学校的通知书。他看到不同方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搜狐教育主持人:美国哥伦比亚这名学生的录取进程,不单是两所大学的任务,还有社区里面供给社会工作的机构的任务,这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对,而且一般美国的大学很早会向学生开放,他会办各种各样的班,向高中生推举这个大学的专业。辅助高中生认识大学的专业,有助于他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上大学的进程有一种互动的性质,不是单方面的由学校挑选学生。学生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势了解和认识这所大学。

  搜狐教育主持人:这几年港澳台的一些学校在内地招生,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带来的最大冲击,一个是面试,对学生的才能在面试中会有考察,这样的录取模式对内地高校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随着两岸三地交换越来越多,香港澳门在大陆招生,台湾也开端开放学生去台湾上学。这对中国的大学不会造成本质性的冲击。他能够在中国招收的学生是很有限的。中国去年高考考生将近一千万,香港澳门只招很少一部分,但是他把尖掐走了,我以为分数最高的不必定是尖。还有一些人上了大学很快会冒尖,你不要光看到高考时候的这个尖。状元很苦楚,损失了他很多其他地方的发展。所以,本质性的冲击不会,有的只是观念上,很多大学会感到到,状元连北大清华都不来,宁肯去香港理工大学,这也会对他们是一种很难过的槛。更重要的意义是给大陆的学校有一个推进,告知你如何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浪潮,把自己的大学更好的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我感到中国的大学更多的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的知识性的教育,就是记忆、背诵。外国大学是比较先进的大学,更重视一个人的才能。知识和才能是一个人才都不可缺的。

  搜狐教育主持人:今年高考之前有生源危机论,以为现在考生逐渐减少,大部分考生被分流到国外院校,这对国内的高校会不会冲击比较大?

  贺春兰(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 主编):最近我接待了台湾私立教育代表团,台湾涌现了少子化的偏向,他们也要来国内招生。现在大陆的家长也在选择。国内教育的弊病,我现在是一个小学生的妈妈,我自己认为学教育的坚守一些东西特殊难。我那天去一个名校接收面试,我先生、我、我闺女三个人。给了他一个考题,这个孩子马上被打了一棒子。我说我要为我的孩子一生负责,不是为他这一个阶段负责。我对这个学校很绝望,什么东西支持着一个人今后有大的事业、大的作为?还是他的境界。包含袁隆平这种大的创新,他敢于挑战他的国计民生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弄得家长、学校都没有一个安静的书桌、安静的社会。我这个孩子好几年没有部署什么班,他的时间都是被你部署好,他是被动。他认为我现在乖乖参加这个班、那个班,他自动摸索精力就会受影响。新概念你也没有上,什么也没有上,那你学教育的你都干吗了?你表示不出来简略的成就。

  台湾的教育工作者来我们幼儿园参观,他们问了一个问题,我到哪都会看到你们在展现技艺。他被滚滚的洪流裹挟着,他超出很难。我自己体验到这个进程,你劝告了家人,其他人也很难,这个孩子这个槛不过,下一步发展机遇都没有。第三,在这样一个少子化的时期对国内大学教育应当有一个警醒,我们这个周刊一直视察民办教育,我们送到世界前一百位大学的,有一个同学说一年的学费18万,但是门庭若市。他去选择,他去其他地方接收高等教育,随同着我们的资金外流。当然这只是太小的一部分,刚才劳教授说特殊小的比例,钱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们无形中的发明力,以后长期的幸福感真的被抹杀了。我作为学校的母亲,报道教育的,我真的挺无奈的。

  搜狐教育主持人:非常感激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