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毕业论文“验抄”答辩 文科生最怕“反抄袭”--中国国情手册
2011-05-05

  来自南开大学的消息说,今年起该校将对全体硕士、博士毕业生及10%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论文“反剽窃”检测。一旦判定为剽窃,直接影响毕业。此举是为了严把学生造就质量的最后关卡。

  这是南开首次将论文检测“前伸”至本科生。今年该校有3100多名本科生申请参加毕业答辩,10%的毕业论文将在答辩前一周被随机抽检,一旦被认定为剽窃,不得参加答辩。

  2010年,南开大学购置了毕业论文网上“查重”系统,当时有10%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接收了“查重”检测,今年则扩展至全体研究生及10%的本科生。

  该校数学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宋琼此前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培训。她说,各个学院收取全体参加答辩的论文后,进行抽样。所有人选都是由学院教学办公室随机抽样产生。依照本科毕业生抽查10%的比例,数学学院的180多名本届毕业生中,有19名学生被抽中。

  校方一份新近出台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杜绝‘面子’ 和‘人情’的影响,严把质量关,不搞平均主义。”

  据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靖教授介绍,论文经过检测后,将生成一份全文标红的报告,里面显示出所有涉嫌反复的文字。所有的“查重”报告都将返回到学院,由学位分委员会鉴定是否属于剽窃。

  文科生最怕“反剽窃”

  李靖表现,作为学校的职能管理部门,研究生院所能做的只是检测,而非对剽窃与否进行定性。

  “由于每个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简略地将反复率定为20%或30%都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比如法律学的论文,本身就须要引用许多法律条文,反复率确定比较高;而化学、数学等理科学科的论文,大段都是数字和分子式,反复率确定比较低。”

  身为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的李靖,今年有几名博士生、硕士生参加答辩。对于学生论文的反复率问题,他表现并不担忧。“对于理科论文来说,症结的不是文章剽窃,而是数据造假。”李靖指出,对于理工科的毕业论文,“查重”软件显得脆弱无力,须要导师严厉监督数据的真实性。

  相对而言,文科生最怕“反剽窃”,这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形。看着“验抄”报告中被指涉嫌剽窃的部分,政治学系的周同学认为不服:“论文中须要引用经典著作,难免涌现偶然性反复。比如别人引用过的,我再用,就成了剽窃。”

  也有学生以为,“反剽窃”系统让人更加理解尊敬知识产权。一位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表现,她第一次测试的反复率为30%,大部分反复之处是在引用他人著作时,没有标注出处。

  为应对校方的“反剽窃”,一些高校的学生“反反剽窃”一族应运而生。由于目前高校使用的“反剽窃”软件所用的论文库都是基于中文论文库,跨语言的剽窃是检测不出来的。

  一名文科应届生的论文在“验抄”中有些章节“飘红”,她为此花了不少精神,将红色部分用自己的语言重写了一遍。虽然观点依然谈不上创新,至少从文本上通过了检测,可以去答辩了。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甚至听学生说,有人干脆交一个与自己毕业论文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子版本用于通过反剽窃检测,但实际答辩的是另一篇论文。如果学生剽窃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剽窃他人小范围交换的内部文稿,都是难以检测出来的。

  反剽窃软件替代不了导师把关

  宋华琳说,作为论文指导教师,有时感到“如履薄冰”。只有尽职给学生看论文,才干减少剽窃现象的发生。他感叹:“检测软件的作用是有限的。仅靠检测软件能杜绝论文剽窃,能有助于论文质量进步吗?”

  一位姓刘的中文系硕士生以为,目前高校使用的“反剽窃”系统的硬伤在于,“只能很浮浅地测论文里有没有反复的部分”,对于观点上的剽窃,就无能为力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心理学系的杜林致副教授说:“如果由一种好的机制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风尚,学生们以此受到警示,从此不再有论文剽窃现象,才是开展‘查重’最大的意义。”

  该校研究生院一位负责论文检测的工作人员表现,“反剽窃”只是一种手腕。当有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没有被数据库收录时,会让一些剽窃的论文成为漏网之鱼,“最终把关的,还是要靠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