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 ·房价下降,且慢高兴--中国国情网
- ·河北省今年将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 ·江苏通管局联合省住建厅拟加大力推进
- ·房价强势 西安楼市面临调控纠结--中
- ·澳大利亚 第一季度全国房价指数季率
- ·网签首日 昆明成交156套商品房--中国
- ·上海二手房挂牌量增加7000套 房价未
- ·重庆楼市:洋房将逐步淡出重庆主城核
- ·5日上海新房预售554套 增81套--中国
- ·中国重点城市第21周楼市成交量微涨
- ·海南开展房地产专项大检查 违法企业
- ·统计局:5月有3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
- ·标准普尔下调对中国房地产业评级 李
- ·“燕京华府”合同诈骗案一审开庭--中
- ·北京房价19个月来首次下降--中国国情
- ·南京春交会上探楼市走向 给力的降价
相关链接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开发商绞尽脑汁卖房 没有钱买房“我”来垫付--中国国情网
2011-06-16
低迷的市场行情和迟缓的资金回笼速度,已经让一些开发商开端焦虑。
本来的意向客户因为银行首付进步,一下子失去了购置才能,怎么应对?
在这样的一个行情下,如何把客户留住,成为各大开发商绞尽脑汁思索的问题。
替购房者垫付部分首付以减轻购房压力,开发商出面向银行购置理财产品,从而给客户争夺尽可能好的贷款政策已经有开发商作出尝试。
开发商酝酿垫首付
杭州某房产公司近日正在酝酿一种新的付款方法,简略地说,就是替有资金压力的购房者垫付部分首付,以便让他们胜利跨入业主行列。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现,之所以想到推出该举措,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银行贷款政策不断收紧。不仅二套房严厉执行“首付至少6成,基准利率至少上浮10%”政策,就连针对刚性需求的首套房,首付也要4成以上,利率也要上浮10%。一些本来有强烈购房意向的客户,因为购房压力一下子增长,变得买不起房子了。这也让公司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客户,公司此举,则是想方法尽量把这部分客户找回来。
据了解,该公司的这个付款方法,针对其在杭州的所有项目。初步想法是替下单客户垫付1成首付,这部分资金由购房者在楼盘交付之前全体还清。
无独有偶。杭州城西某开发商也推出了首付垫付的优惠活动,不过针对的只是员工。该公司旗下一个40年产权的精装商务公馆,近日开端内部认购。在付款方法上,规定酒店式公寓首付5成,但如果员工首付有艰苦,集团可先垫付25%。
以该楼盘22000元/平方米的均价,一套100万元总价计算,如果开发商可以垫付25%,那么相当于该公司员工可以少支付25万元首付款,购房压力显著下降。对于看好后市的投资者来说,如果认为交付时房价会上涨,那么趁机出手,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就实现了以较少的资金,达到了不错的投资收益。
面临全新法律问题
购房者由此可以减轻付款压力,挑选到自己心仪的房子,而开发商也可以由此销售掉部分房源,尽快回笼资金。这样的方法看起来是两全其美,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不过,有此想法的开发商对此却非常低调,不愿意多谈。而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咨询多家售楼中心,讯问开发商是否可以垫付部分首付时,得到的答复也是讳莫如深。一些销售人员没有直接否认,但要求记者到销售现场详细沟通,信任要确认是深度意向客户,才可以谈及这个层面。
一位开发商对此的解释是,对于这种模式,公司之前也没操作过。公司不高调的理由是怕有人说这有可能涉及到骗贷。
这种做法真的算不算骗贷?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浙联律师事务所主任戴和平。他说,这不是骗贷。所谓骗贷是指客户根本就不存在,借款并不是真实的,这才是骗贷。如果是开发商帮购房者垫付部分首付,那只是一种借款,不是骗贷。
除此之外,许多公司在垫付首付的具体操作上还不是很熟习,也是他们不愿意多说的原因。比如开发商借给购房者的资金,以什么样的情势寄存等等。据了解,目前开发商通常有几个做法:比如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设立中间交易关系,单独签署借款协定;又或者开发商另设装修公司,与购房者签署协定,委托开发商装修,但装修款先不付给开发商,开发商再以客户的名义将钱交给银行,这样钱不会直接到客户的账上,保证客户购房。(记者 吴彩萍)
相关链接
- 陈玮:中国企业走到高精尖需要时间历练--中国国情
- 地产巨头的狂欢与民生之痛--中国国情网
- 首套利率回归基准相当房价九折--中国国情网
- 沪最低工资提至1450--中国国情手册
- 万科启动赔偿--中国国情网
- 中国网事:“大限”将至,“路桥费”何去何从?--中国
- 香港地产巨鳄郑裕彤隐退 接班人施行内部重组--中国国
- 两部门召开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协调组第二次会议--中国国
- 我市首次以新方式出让工业用地--中国国情手册
- 国内10多个城市及部门微调楼市政策--中国国情
- “过快上涨”已遏制 “合理回归”须加力--中国国情
- 最高法要求加强民事审判切实保障民生--中国国情网
- 严格质量管理 确保分配公平--中国国情
- 广东中山:放松“限价令”背后有何含义?--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