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房地产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存货创新高 退房率超标迫房企推盘--中国国情
2011-05-06

  本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低迷的楼市不但让购房者开端张望,也让开发商们进入张望期,“按兵不动”愿望能扛过宏观调控,这直接导致了楼市涌现了大批的存货积存。

  据统计,目前沪深两市136家地产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一季度的存货金额高达9865.14亿元,而依照北京五一小长假期间分离同比下跌了35%和69%的新房与二手房销售量来算,楼市大批存货积存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退房率高涨又让楼市雪上加霜。

  四大房企存货大增

  根据沪深两市135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季报统计,2011年一季度的楼市存货金额高达9865.14亿元,与2010年同期的7041.46亿元相比,大幅增长40%。较去年末环比也增加了9.07%。其中招商、金地、万科、保利四家企业一季度的存货分离为407.79亿元、522.45亿元、1508.52亿元、1270.61亿元,同比分离增加28.62%、30.09%、45.73%和58.01%。

  据专业人士按2010年的销售数据静态地计算,四大房企要消化这些存量,将分离须要35.51个月、32个月、35.69个月和42.48个月。

  而从全国来看,存量房基本达到饱和。

  据社科院5月5日发布的“2011年房地产蓝皮书”介绍,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我国城镇累计新增商品住房面积43.26亿平米,新增套数在4300万套左右。截至2010年末,全国城镇存量住宅建筑面积大约在145亿平米。从2008年开端,我国城镇新增住房套数已经超过了新增的家庭数,加上存量房,整体户均住房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一套。

  而房企推迟开盘、按兵不动是楼市库存大增的原因之一。据亚豪机构统计,北京市场4月上半月只有8个项目开盘,而原计划4月推盘本来有34个项目,实际开盘率不足三成。

  推迟开盘确切已成为今年楼市的集体行为。北京计划在2月份入市的19个项目中,最终开盘的只有4个,3月份也只有13个项目开盘,大批待开楼盘仍按兵不动,直接导致一季度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供给量同比减少了54.3%,但楼市存货金额则大幅上涨。

  退房率高涨增长库存压力

  销售的低迷则进一步增长了库存积存。

  从五一小长假的销售来看,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市新建商品房网签1190套,同比跌35%;二手住宅网签214套,同比下跌近69%。这意味着依照这个速度,楼市库存积存还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楼市退房率还居高不下。

  5月5日,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公布的信息显示,2011年4月北京市存量房成交量排名前5的房产中介公司,退房率全体达到或超过10%。其交易量最高的5家中介链家地产、我爱我家、鑫尊地产、中原房产、21世纪不动产的退房率均达到或超过10%。其中,我爱我家的退房率最高,达到20%。依照以往的市场规律,正常的退房率每月应当在5%左右。

  链家一门店负责人告知记者,今年以来,随着京十五条落地,楼市调控政策不断,严重影响了购房者的信念,是造成直到4月份退房率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购置资历和贷款政策的变更,导致一些意向客户丧失资历不得不退房,以及一些中介公司不规范操作导致的退房。”该负责人说。

  社科院看空楼市销售

  不过已经有一些嗅觉灵敏的开发商已经觉得危机,5、6月份,一批新项目正计划着集中上市。

  在北京市场,住总万科·金域华府、金隅万科城、SOCO公社等多个项目都选择在5月中下旬或6月开盘。据记者了解,大多数上半年待开盘却一直“按兵不动”的开发商,计划最多扛到6月份,都将集中入市。

  不过目前市场需求并不看好。

  根据社科院蓝皮书的剖析,从全国来看,每年城市新增家庭数量及由此带来的住房需求正在减少,刚性需求对房价长期上涨的动力已不复存在。短期的市场走势将取决于资本市场对投机性购房需求的转换。其次,房价仍然太高也是社科院以为市场将连续低迷的一个原因。

  社科院蓝皮书称,从目前的房价和收入关系看,2009年我国城镇家庭的平均房价储蓄比是33.7,即城镇家庭平均须要33年的储蓄总和才干购置一套商品住房。

  同时,社科院对不同的收入层次进行了细分,其中低收入户、中等偏小户等近60%的家庭房价储蓄比都在40以上,而家庭的性命周期中能够形成储蓄的最多30年,这就意味着至少60%以上的家庭在现在这样的市场上是无力购房的。

  “这就意味着中低收入家庭消费型需求被驱赶出了购房市场。”社科院专家李恩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