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浙江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团伙非法创办期刊七年获利逾千万元--中国国情
2011-04-04

  办案人员在展现查处的部分非法期刊(3月22日摄) 新华社发

  个人7年非法开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这是海南省最近查处的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背后裸露的问题发人深省。

  3月22日,自办刊物有偿发表论文的符莉夫妇,被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拘捕。7年开办20余种非法报刊为何没被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何以屡屡上当?职称评审如何避免“论文市场”的冲击?环绕一系列疑问,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孙志平 王晖余

  (据新华社海口3月31日电)

  93枚假公章摆了一地

  “非法报刊密密麻麻堆成小山,93枚假公章摆了一地,公司规章、员工手册、报刊邮寄单和发票摊了一大摞。”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陈淼说,在符莉等人的办公室,干警们惊呆了:在这些假报刊中,仅带有“中国”字头的就有《中国教育科研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多种。

  符莉夫妇承认,从2004年始,他们成立公司招聘员工进行专门培训,设立数十个网站发布征稿信息,假称其学术报刊是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欺骗须要提升职称的人向其投稿,并以两千字内340元、每增长一千字加价100元的尺度索要版面费。收钱后,他们便开机印刷非法刊物邮寄给投稿人。

  记者翻阅发现,这20余种非法报刊大多集中在卫生和教育范畴。符莉向记者坦言:“因为这两个行业有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的强烈要求。”

  3名员工仅有中学文化

  记者查阅该团伙的账目表看到,仅2010年7月份,他们就收到来稿2201篇,入账版面费40多万元。据警方统计,受害人预计达2万人,涉案金额至少1000万元。

  荒谬的是,符莉夫妇设立的审稿编辑部,竟由招聘的3名中学文化程度的员工组成,而投稿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该编辑部成员徐云辉说,她主要负责“审核”来稿的格局、字数和错别字,“有时也淘汰少量不符合要求的论文。”符莉则对记者直言:“我们不管论文的专业性,就是为大家供给一个学术交换平台。”

  为了掩饰造假行为,符莉要求员工只接收电子邮件投稿,期刊编辑部地址全为虚构,编辑部固定电话通过某种手腕转移到40部手机上。

  公司在大报上登广告

  符莉等人自办学术刊物欺骗长达7年之久,为何无人查处?对此,陈淼等办案人员以为,其中既有一系列貌似合法的外衣“掩护”,也有投稿者为提升职称不愿举报、有关部门难以发现的因素。

  “我们实施‘公司化’运作,几年下来,连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合法了。”这个造假编辑部的徐某告知记者,员工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周开例会总结表扬,还有休假制度。“老板甚至给我们签合同、买保险,我慢慢认为在这里工作挺光彩的。”记者采访发现,为给自己“贴金”,这个“论文”公司在一些中央级大报上刊登广告,公开宣称“期刊具有国际国内刊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主要职能是便利作者提升……”

  与威望网站开展合作

  另一方面,他们还与一些威望网站树立不正当合作关系。据调查,符莉夫妇的网站参与了百度竞价排名,投稿者提出在学术论文数据库上能够查询全文的要求后,符莉自动联系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及中国知网开展合作,两家网站相继给她“开办”的部分杂志颁发了网络出版证书和收录证书。此外,她还捏造“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等公章为投稿者颁发获奖证书、论文证书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这个造假团伙得以滋长强大,还因为单个投稿者涉案资金少,而且很多人通过论文达到了提升职称的目标,不愿向有关方面举报。符莉说:“很多教育卫生行业的作者反馈,论文在他们评定职称时起到作用,还自动介绍同事给我们投稿,甚至要求寄发票到单位报销。”

  陈淼等办案人员表现,即使在被查处之后,仍不断有投稿者打电话到编辑部,咨询发表论文和汇款事宜。

  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

  “虽然目前20余种假报刊已被查封,但裸露的问题已远远超越案件本身。”办案人员坦言,大部分人否定投过稿件、汇过钱,对办案人员闭门不见甚至是恶语相加,取证比较艰苦。这些论文投稿者的心态折射了什么?

  “靠假论文证书获得职称或职务,这些人有没有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的资历?这样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有关专家表现,此案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令人沉思。

  “晋升学者的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刻不容缓。”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表现,“只有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才干首创清明的社会创新风尚。”

(编辑:S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