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甘肃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甘肃民勤县实施生态战略推进荒漠化治理综述--中国国情网
2011-04-02

  3月26日,民勤县3000多名干部职工在西大河沙区参加了责任治沙造林活动,当天完成造林1500余亩。目前全县已完成人工治沙造林3.2万亩,4月底将全面完成人工治沙造林任务。

  2月25日,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参加民勤春季压沙治沙活动时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是全国和全省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保护民勤绿洲不是一个地区、一个省的问题,是关系到全部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一个大问题。如果民勤这块绿洲不保,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就汇合拢。这不仅是武威一个局部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生存的长远大计问题。我们的压沙治沙工作不仅对维护武威自身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捍卫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实行工程治沙 推动荒野化治理

  民勤县积极实行生态安全战略,依托项目支撑,加大治沙造林力度,稳步推动荒野化治理过程,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治理模式,摸索生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节水增收模式,构筑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区。今年要实行完成工程治沙3万亩,封沙育林(草)8.5万亩。同时,营造经济林3万亩。

  民勤人民几十年在与艰难的自然条件斗争的进程中,摸索和积聚了一整套治理沙漠的办法和经验。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民勤县坚持突出重点,因害设防,科学治沙,集中连片,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人工造林与封育管护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防沙治沙门路。

  青土湖沙区是民勤县近几年重点实行治理的风沙伤害区。2月25日,武威市与民勤县3000多名干部群众、驻武官兵汇聚青土湖压沙1150亩,拉开了民勤今年治沙造林工作的序幕。之后,19支专业治沙造林队伍300多人持续奋战,已完成压沙3450亩,造林25000亩。

  西大河沙区是西大河干枯后风积沙淤形成的风沙伤害区。民勤县去年编制完成了《民勤县西大河沿线生态治理规划》,利用3年时间,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实行综合治理。3月19日,在西大河造林现场,16支专业治沙造林队180多人正在进行工程治沙造林。一个个已经埋压了麦草方格的沙丘上按规定的行距、株距先挖坑栽上梭梭树苗,再用水灌车接上长长的水管进行浇灌。沙漠高处还用电动小水泵提水灌溉。

  老虎口沙区是民勤绿洲中部西线最大的风沙口。2008年,民勤县将老虎口作为全县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实行工程治理。3年间完成压沙9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7万亩。去年冬天,组织群众完成了压沙1.5万亩,为今年春季造林打下了基础。连古城植被管理站站长陶海旋向记者介绍说:“老虎口沙区进行集中治理,今年春季实行治沙造林1.5万亩。同时,转变过去迎风坡埋压沙障的办法,采取沙漠全笼罩埋压沙障,沙漠和空滩全体栽植梭梭的治沙办法,有效进步了治理效果。”

  民勤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受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撑。2006年开端省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民勤县防沙治沙。安徽奇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甘肃省荒野化基金会、甘肃省烟草公司、香港皇朝家俬、中国道教协会、中日绿化交换基金事务局、日本佛教真如苑代表团等企业及社会团体积极支援民勤防沙治沙。近5年来,社会各界为民勤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捐款到达1000余万元,为民勤生态恢复注入了新的活气。

  通过连续不断地组织实行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工程,民勤绿洲西线的20多个风沙口的沙患初步得到了治理,有效改良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5.78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786万亩,封沙育林45万亩,完成工程压沙16.52万亩。根据全国第四次荒野化和沙化监测结果,与2004年相比,2009年民勤县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94公顷,年均减少859公顷,年均减少0.07%,土地荒野化和沙化总体呈削弱趋势,绿洲沙化状态开端改良。

  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治理模式

  民勤防沙治沙是一项浩大的长期性工程,在长期的治沙造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治沙造林民办公助、重点扶持的政策机制,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模式,生态经济复合型沙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引进、培养相结合的科技支持模式。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在治沙进程中要树立一种新的机制,参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沙丘承包给农民种植沙生药材等作物,既治理了沙漠,又增长了农民的收益,这也是民勤一条现实的门路。

  近几年,民勤县根据沙化面积广和治理难度大的实际,采用组织沙区群众责任投工投劳和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项目资金进行压沙整地,由国有林场或乡村组织造林队伍进行人工造林,依照国家重点工程造林补贴资金和尺度兑付造林补贴费,从而形成全民发动、责任投工投劳与国家补贴相结合,民办公助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同时,把科技兴林与防沙治沙有机结合,树立完美了林业科技引进、创新和本土适用技术体系的培养机制。同中科院寒旱所、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协作,在总结粘土沙障、作物秸秆沙障等新资料、新模式沙障防沙治沙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抗旱造林粉无水栽植、沙区滴灌措施等投入少、无污染、效果好、易推广的防沙治沙新技术,开展尼龙网沙障、生态垫沙障、土工编制袋沙障、新型化学固沙剂固沙等防沙治沙新资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引进使用抗旱造林粉、ABT生根粉等造林新技术,在老虎口、青土湖、泉山新西、重兴东沙窝分离树立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4个,完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20多项,示范面积2600亩。“正新模式”是民勤县以东湖镇正新村为试点摸索树立的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模式,农民逐步变身为防沙治沙的主力。从2007年试验开端,正新村已有764人由农民变为治沙工人参加治沙。政府发放生态专项补贴,每年人均划给3亩沙地治理,造林成活率到达80%以上给予治沙补贴。人均2.5亩土地种植紫花苜蓿、甘草、枸杞等饲草作物和中药材。全村已种植苜蓿813亩,甘草312亩,建成入住55户的养殖小区,养羊3000多只。正新村党支部书记雷立业说:“群众参与程度和积极性非常高。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正新村有近300人外迁成为‘生态移民’。外迁势头在试验开展后得到了扭转,一些人甚至自动要求回迁参与防沙治沙。三年间,已完成治沙造林5600多亩。种地农民成为治沙工人,人均收入也从不到3000元增加到了4300多元。”今年春季,正新村组织群众在青土湖完成了压沙2300亩。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治理模式,使全县防沙治沙形成了“治沙有投入、科技作支持、农民有收入”的新机制。去年秋季,全县完成压沙4万亩,农民治沙收入400多万元。

  发展生态经济 推动节水增收

  民勤县在耕地连续压减、水资源缺乏的条件下,保持农民收入连续增长,必需要在调构造、增效益高低工夫,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了“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的模式。发展特色林果业既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最现实的途径。

  民勤县摸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沙产业相结合的节水增收模式,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转型民勤之路。在勤锋滩建成占地13400亩的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1处,依托生态园的技术集成优势,依照精品枣园示范区、沙地特色植物引种繁育区、沙生药材种植示范区、高效畜牧养殖示范区等4个展现区布局,扩展酿造葡萄、梭梭接种肉苁蓉等建设规模,配套滴灌设施,全力打造“千亩大田林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力发展干旱区沙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产业,为实现沙化土地治理、植被恢复、构造调整、农民增收进行了积极摸索。

  发展特色林果业是民勤县立足于水土资源瓶颈制约,施展区域光热资源优势,顺应市场规律、面向市场,对农业构造的自动调整。从去年秋天开端,全县就对发展林果产业及早进行规模化规划布局,落实地块,实行通路、通水、整地、开沟等工程,调购酿造葡萄苗木258万株、种条500万根、红枣苗木150万株、枸杞苗木130万株,规模化建设基地3万亩。

  推动防沙治沙,民勤县还积极摸索发展梭梭上嫁接肉苁蓉的沙产业。东湖镇下润村在腾格里沙漠边上,原村支书沈嘉道率领群众治沙造林在村落北面建起了一道3公里长、5000多亩的防沙林带,在1500亩的梭梭上嫁接肉苁蓉。这种技术是从内蒙古左旗引进的。沈嘉道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着沙漠就得靠沙漠生存和发展。1500亩梭梭林按户划给村民嫁接肉苁蓉,每年每户也能收入2000到3000元。既能防风固沙,又不浇水,还能增长群众收入,是一项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沈嘉道引进的这项梭梭嫁接肉苁蓉的沙产业技术已在正新、往致等多个村推广种植。

  民勤县委书记卢小亨说,生态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这就须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今年开端实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远期目的,我们要依照温家宝总理“打好三套组合拳”的要求,加快推动,特殊要加大北部的防沙治沙工作。现在国家、省上有投入,又有宽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成熟的科学技术,只要坚持不懈地尽力,就必定会把荒野化土地治理好,实现生态安全战略的目的。

(编辑:SN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