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北京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50个村的探索为破解城乡结合部建设难题提供样板--中国国情网
2012-05-10

  以诚换信,众人拾柴

  知心、交心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彼此之间以诚换信。这份诚信,带动着群众来到了城乡结合部建设的最前沿,形成了最宽大的推进力。在50个重点村的建设中,百姓为之付出了很多。而这种付出,更进一步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在南三环和南五环之间,坐落着丰台区最大的村——拥有7000多亩地、8000多人口的南苑乡槐房村。

  曾经,“拆迁”对这个并不充裕的村庄,艰苦重重。然而,记者了解到,虽然每户只拿到了拆迁款的15%,但目前7成多村民现已迁离。是什么让村民们能做出这样异乎寻常的举动?年仅3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洪答道:“信赖。”

  信赖来之不易。

  50多岁的村民吴亚红,曾经对包含拆迁在内的村里各项工作都极为抵牾。村党总支书记张洪隔三差五就带着工作人员往吴亚红家里跑。

  先叙旧,吴亚红说出了心坎的想法:环境差了,经济也没搞上去,村庄这几年发展太慢了,大伙心里真憋屈。

  老百姓都在心里盼着过上好日子,这次拆迁整治目标也正是如此。“慷慨向上是一致的,就没有做不通的工作。”张洪斩钉截铁对村干部说。

  接下来,与吴亚红的对话,张洪三句话不离未来的美妙生活。村里许诺,三年内保证让农民回迁上楼,大片的产业用地空间腾出来,村庄将启动产业项目,可以解决村里不少劳动力就业。新村交通也会四通八达。回迁楼北侧,还将建起人大附幼、人大附小等教育机构……“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高质量的学校。校旁边规划了千亩绿地,很快就动工,全种上咱槐房历史上著名的槐树品种。咱四环边上的新槐房,得有多金贵!”

  一席话,说得吴亚红心潮澎湃。

  “咱村现在确切艰苦,拿不出那么多钱给大伙。但是婶子,市里推出这么好的政策,这个机遇咱可不能错过。”张洪告知吴亚红,村里正在找银行贷款,“现在,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已经和其他几家银行组团,筹备给咱们房贷,但是手续要走一段时间。可是,政策都是有时限的,机遇不等人啊……”吴亚红听了这话默默不语。

  自此吴亚红不仅放下了原先的偏激,而且处处带头做榜样。去年9月底,动迁工作刚开端,她就赶去签了协定。签完了,还自动给其他村民做工作,现身说法,号令大伙儿支撑建新村。

  和吴亚红一样,村民王永存等很多人,也从最开端的抵牾,到后来成为带头签协定的范例。这改变背后,不仅是村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沟通,更是一份血汗与义务。

  信赖,换来槐房现如今的涅槃重生。今年“十一”前,第一批村民就能回迁上楼了。

  “信你信对了,住进新楼第一天,你说什么也得到我家吃饺子。”如今,天天回村来看进展的吴亚红对张洪说。

  其实,这份信赖,已从当初的嫩芽,茁壮成长,在宽大城乡结合部地区开枝散叶,苍翠如伞,活力盎然。

  正是有了这份信赖,才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势,这场“攻坚战”,胜券在握。

  共谋发展,不断创新

  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城乡结合部改造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直至不分彼此,形成合力。群众有艰苦,政府总是放在第一位,政府有艰苦,群众也想方设法帮着解决,也首创了“共谋发展,不断创新”的局势。

  在此次石景山老古城改造中,拆迁居民可以购置拆迁原址上建设的定向安顿用房,就地安顿。

  “刚听说老古城村要拆迁时,心里咯噔一下。”当地秉心盛会的理事长马振才说。

  老古城村秉心盛会,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至今每逢年节,秉心盛会都会举办隆重的走街活动。由于延续了数百年,会档又保留十分完全,被专家誉为“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风情的活化石”。2007年列入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老古城秉心盛会有300多名成员,涉及200多户人家。

  马振才说:“最担忧它会随着村民的四散而去从此消逝。”

  居民的担忧,很快就进了政府的视线。拆迁的工作人员找到了马振才,讯问他在拆迁时有什么艰苦,马振才就对工作人员说出了担忧事:“村庄里的村民,都爱好这花会,几百年了,每年大年初二都出来表演,将来搬迁了,村民们都住得哪都有,怎么再聚起来?去哪里演花会?大家伙都担忧这个。”

  为了妥当安顿拆迁居民,石景山区在拆迁的地块上规划了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的定向安顿用房,拆迁居民既可以选择单纯货币补偿,也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置原住地的定向安顿用房,使600多年历史的老古城村居民还能继续做邻居。

  同时,斟酌到秉心盛会平时练习须要活动场地,区里还要求开发商在小区建设一个圆形中心花园。宏大的空场儿给玩角儿们活动筋骨、商讨技艺供给了空间,让他们从以前狭小的胡同和危险的马路上“摆脱”出来,真正拥有了自己固定的活动舞台。

  “这下老玩角儿们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老地方,新房子,还是咱的地界儿。”马振才说。

  在展现中心,宏大的沙盘显示着将来老古城村改造后的繁荣气象,高楼林立,道路宽阔,绿树成荫。

  居民的懊恼得到政府看重,在这一进程中,很多惠民的新政策、新办法、新思路不断推出,随时改良。同时,百姓也为政府分担艰苦,创新出更多搬迁办法和模式。群众的力气是宏大的,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党员、干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会获得群众的支撑。

  50个村,整整两年的时间,已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这样的“北京速度”,为破解城乡结合部建设难题,进行了全面的摸索,提出了崭新的思路和卓著的模范,留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建设模式。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城乡结合部建设过程中,谱写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新时代的“鱼水情深”。不分彼此,携手同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书写了最亮丽的一笔。

  人民支撑,泰山移。未来,同心发明。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