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北京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50个重点村建设是一场攻坚战--中国国情网
2012-05-07

  同一城市,只能电话传音。

  劳碌中,转眼就到了5月5日。

  上午,刘刚如以往一样入户访问,手机突然响了,“要生啦!”电话里,是亲戚迫切的声音。

  电话挂断了,刘刚愣了一会儿才转过神来,立马跑去开车。

  1个小时的车程,终于,他到了医院。飞似地跑向妻子所在的病房,看到了很久不见的妻子,更见到了期盼中的孩子。

  “儿子。”妻子的眼睛湿润着,告知他。

  刘刚走到婴儿床边,看着可爱的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欢乐、感谢、愧疚,百感交集。

  而这时,他的手机还不停地有工作电话打过来。他看着可爱的儿子,百般不舍,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就分开了病房,甚至没有抱一下孩子,赶回通州继续工作

  妻儿,依旧托付给了亲戚。

  “我们这个团队,几乎都是80后,大家都忙得不能回家,很多人的孩子还小,或者妻子正怀孕,我们是一样的。”刘刚说,“但把村庄建设好,是关乎未来的大事。”

  去年12月,在“刘刚们”的尽力下,北神树村的村民们已搬迁上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党员干部们,用自己的血汗,浇灌着“党群之花”。

  2011年12月,昌平区东小口镇中滩村的拆迁腾退已渐进尾声,一户姓邱的村民却迟迟不肯签署腾退协定。

  “有什么艰苦,尽管说。”村党支部书记张亮上了门。

  这位村民不久前被检查出癌症,须要做化疗手术,再加上家庭内部的一些问题,腾退协定迟迟签不下来,“就我家这情形,你让我怎么签?”

  张亮二话不说,“拆迁的事回头再说,看病要紧。”

  听说化疗费用一时凑不齐,张亮自掏腰包,前后两次送来总计4万元,让村民先去看病。

  捧着厚厚一沓人民币,这位村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此后,这户人家赶在12月15日搬迁嘉奖期之前签署了腾退协定。

  短短45天,全村365户,92%的村民签署了腾退协定,“多一半是冲着支书张亮的面儿。”昌平区东小口镇纪委书记杜淑净说。张亮连轴转了三个多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落下了高血压、胃痛等好几样缺点,抽屉里备着的药物达十几种。

  在大兴的旧宫,在丰台的夏家胡同,在顺义的天竺……无论记者走到哪里,都能够听到村民们说起一个个党员、干部的感人故事。

  以民为先、工作在前、不图名利,正是有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才会支撑工作的开展,而群众的支撑,才是城乡结合部建设的最大推动力。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其实,在这次轰轰烈烈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有很多党员和干部,既是工作人员,同时也是“搬迁户”。

  他们也祖祖辈辈生在、长在这些村庄里,他们也和普通的群众一样,有家、有业,他们也有自家那本“难念的经”,他们也有家庭的未来须要谋划……群众有的、他们也有,群众需求的、他们同样需求。

  但他们,还有一样:党员、干部那份“以身作则,冲锋在前”的义务。

  京南丰台,卢沟桥乡西局村横跨南三环,65%以上的宅基地内都建了二层以上的违建,出租房屋9000多间。2010年7月15日村民代表大会顺利通过腾退安顿方法,7月31日村民宅基地腾退工作正式开端。

  那时,很多村民都在张望。

  “在艰苦面前,在现实利益面前,党员怎么做,老百姓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西局村党总支副书记张俐说。

  为了便利村民腾退,村委会从周边小区调和到300多套周转房,可以安顿全村大约三分之一的搬迁户。依照原先规定,谁家先签腾退协定,谁家就可以优先住进周转房。

  为响应村党总支的号令,全村130多名党员仅在4天内就全体签署了腾退协定,但除了家里有80岁以上老人或者卧床病人的,没有一户党员去享受这个周转房的优先权。

  “冲这一点,咱心里服。”村里的老人赵福林说。

  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石景山老古城,在搬迁初期,很多村民心里打鼓:在长安街边,这么好的地方,寸土寸金,怎么可能让我们住回来?

  “先把房盖起来。”石景山区政府很快做出了决策。

  但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没地。

  地去哪里找?区政府想到了老古城地区的古城泰然投资管理公司。

  泰然公司是老古城地区的本土企业,员工很多都是本村党员。而公司在村庄西北角的30多亩地,约25万平方米,正是盖房的理想用地。

  泰然公司董事长张国栋回到公司召开会议,“搬迁,对咱古城的今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咱能不支撑吗?”一席话,员工们都赞成:“拆,盖新楼!”

  协定没有,一分钱的补偿款也没有,2010年3月底,那片厂房就这么拆除了,仅仅用了7天。

  又过了20天,这片地正式开工建设。放心了的百姓们纷纭去签约,12月底,老古城全体拆除完毕。

  如今,新的居民楼主体已经完工。

  在50个重点村建设的“攻坚战”中,无数的党员、干部们始终站在了“吃苦在前、以身作则”的最前列。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党群齐心,其利断金

  党员、干部们,事事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以情暖人。同样,这份情,也在百姓的心里流淌,让他们从迷茫、到清楚、再到支撑、更到推进。正是有了这种真情的互动,城乡结合部改造才干不断提速。

  石景山区衙门口村,号称“京西第一村”,加上流动听口有3万人,面积2.65平方公里。

  2010年,衙门口村开端了改造的过程。

  但居民们的心里“疙瘩”太多:衙门口村让五环路“一分为二”,五环内和五环外的补偿,会不会有差异?之前也因为修建五环路、绿化带等项目进行拆迁,但政策却有不同,这次政策如何?

  随着与工作人员的不断交换,居民们心里的“疙瘩”也在慢慢解开。

  同时,石景山区“党员许诺制”施展了宏大效率,拆迁范围内的党员们全体作出许诺:带头支撑改造。

  此时的百姓,在干部们的工作中,了解了政策,在工作人员的尽力中,看到了诚意,在党员的带头下,望到了希冀。

  于是,百姓也从开端的不懂得,变成了双手赞同、大力支撑。

  2010年6月,评估公司即将入驻衙门口村。但这时,却遇到了问题。公司的负责人在社区服务站里找到社区主任陈福起:“工作量大,但没有办公地点,工作无法开展。”

  这时,正赶上年近70岁的老居民田忍修在服务站办事,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田老太太走过来,对公司负责人和社区干部说出了出人意料的话:“到我家来,我家地方大,白给你们用。”

  望着老人的慈眉善目,工作人员一霎时仿佛找到了明灯,“大妈,不会影响您生活吗?我们可以给您租金,不能白用您家的房子。”

  老人却一个劲地说:“你们给我们改造环境、为我们服务,我还能要你们的钱?”

  老人把工作人员带到家,“看客厅够不够用?够用你们就来这办公。”

  40多平方米的空间,临街的位置,作为公司办公地点正合适。

  于是,一个特别的“开在居民家里的拆迁评估点”正式启用。这一用就是两个多月,田老太太没收取一分钱的租金,“咱居民支撑政府的工作,大事也做不了,但力所能及的,必定做。”

  百姓在党员、干部的感召下,逐渐成为了城乡结合部改造的推进力之一。

  “什么叫‘钉子户’?在咱西局,就没有‘钉子户’这一说!”西局村党总支书记武长亮说,“各家有各家的艰苦,我们所做的就是尽全力辅助调和解决,让村民早日过上新生活。村民们都支撑咱的工作,党员、干部和群众,都是一条心,劲往一处使,就是快点把村建设好。”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和群众,扭成了一股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再有怎样的难事,也难不倒这些齐心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