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北京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国土部长:我国土地问题存三个难以为继--中国国情
2011-07-05

国土部长:我国土地问题存三个难以为继--中国国情
  江苏省南通市在2008年率先启用领土资源部统一版式的基本农田保护标记牌,图为南通海门市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标记牌前驻足观看。
国土部长:我国土地问题存三个难以为继--中国国情
图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

  正视我领土地问题的三个“难认为继”

  ——全国“土地日”专访领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王立彬)今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领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接收专访时表现,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土地利用与管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地维系着国之命脉、民之根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质量。“虽然全国‘土地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索却贯串着每一天。”

  过度耗费低效用地的粗放型发展难认为继

  记者:环绕“土地与改变发展方法”,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是“促勤俭 守红线 惠民生”,促勤俭是不是保耕地、保发展的必由途径?

  徐绍史:勤俭集约用地既是加快改变发展方法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不可或缺的手腕。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特殊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用地总体上依然粗放糟蹋,许多地方新城、新区快速扩大,城镇低密度、疏散化扩大态势显著,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3-0.6,农村地区空心村、闲置放弃地广泛存在,空闲用地占村落用地比重达10%-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动,建设用地需求刚性上升,土地资源刚性束缚进一步浮现,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用地形势更加严格,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大”的发展模式不可连续,过度耗费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法已难认为继。

  唯有切实改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全面落实资源勤俭优先战略,着力推动土地勤俭集约利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资源性耗费,以土地利用方法改变促进经济发展方法改变,才干从根本上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而经济发展方法的改变,也将有利于勤俭集约用地机制的健全和完美。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方法改变的良性互动。

  勤俭集约用地是我国国情的必定选择,是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破解“双保”两难局势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适度扩增量、重点放流量、集中挖存量”,兼顾部署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和计划指标,充足施展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盲目投资和反复建设。要充足施展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树立和完美反应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状态的价格机制。要实施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增强和改良供应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土地供应构造调整推进需求构造、产业构造和要素投入构造全方位调整。要实施差异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土地利用绩效制订差异化的供地政策,遏制“两高一资”、产能多余、反复建设等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用地,促进产业构造调整。

  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当前特殊要看重盘活低效利用、批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严控新增用地,树立和完美勤俭集约用地的倒逼束缚机制、政策鼓励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共同义务机制。要以全面推动资源勤俭集约榜样县(市)创立活动为契机,摸索树立行政区域、产业园区、规划审批、项目审查等多层次勤俭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完美并严厉实行勤俭集约用地尺度,通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法的改变促进经济发展方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对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依附难认为继

  记者:当前一些地区涌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问题,能否继续依靠开发后备资源解决问题?

  徐绍史:“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耕地始终是我们必需坚守的“性命线”,耕地保护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战略课题。要确保我国95%粮食自给率,18亿亩耕地红线是必需坚守的底线。然而,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散布不均衡,依附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认为继。加之,依附出让土地促进经济增加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涌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困局。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和潜力俱在,我们必需胸怀全局、积极应对,毫不摇动地把“两个最严厉”土地政策摆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需担负的硬任务。守住红线,要求我们坚持管控鼓励、开源节流并举,落实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勤俭用地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义务机制。要大力实行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尺度基本农田,确保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进步、产能有增长、生态有改良。尤其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快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永久性保护,严厉掌握征地范围和规模。

  当前,耕地保护工作要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改变,坚持数质并重,以建设促保护,在进步耕地的综合生产才能高低功夫,为稳固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增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保证建设占用耕地严厉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严厉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抓实、抓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份建设工作,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充足施展其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疏忽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的模式难认为继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强调土地向资源、资本、资产三位一体管理改变,这是否意味着资产化、资本化过程加快,使土地开端牵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徐绍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土地资产、资本属性不断显化和强化。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构造发生重大变更,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入调整,利益关系日趋庞杂,土地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形下,尤其须要领土资源管理部门尽快实现从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本、资产三位一体管理改变,高度关注土地资产和资本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加强土地管理的权益保护意识、民生保障意识和风险防备意识。要因势利导,改革创新,不断改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强化服务监管,确保土地政策惠及民生。

  加快改变发展方法,本质是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让宽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土地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惠民生”是土地管理的动身点和落脚点。要立足社会发展保民生,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去年,全国保障性住房供地25万亩,同比增加51.3%,各省区市保障房供地做到“应保尽保”。从今年的计划指标来看,各地保障房建设用地也有充分的保证,重点是要增强监督确保落实。

  土地管理“惠民生”,要求我们始终把保障民生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要依照勤俭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加快推动征地制度改革,摸索缩小征地范围途径和方法,进步征地补偿尺度、拓展安顿途径,妥当安顿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要立足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权益,增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要依照“产权明晰、用处管制、勤俭集约、严厉管理”的原则,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从长远看,要通过健全土地产权制度,统一交易规则,树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交易公开、公正、公平。惠民生,还要确保农村土地整治真正惠及“三农”,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需足额返还农村,改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兼顾发展。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编辑:S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