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北京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清华大学校史馆今日落成 近两百件实物首展--中国国情
2011-04-22

清华大学校史馆今日落成 近两百件实物首展--中国国情
钱学森1935年公派留学美国的志愿书。

清华大学校史馆今日落成 近两百件实物首展--中国国情
杨振宁1938年入学的学生履历片。摄影 赵琬微

清华大学校史馆今日落成 近两百件实物首展--中国国情
时间毯

清华大学校史馆今日落成 近两百件实物首展--中国国情
院士林

  今天上午,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清华大学又收到一份厚礼,由校友捐资兴建的新清华校史馆正式落成开放。经过历时五年的收集整顿汇集而成的清华百年史,今起永久展出。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战斗到解放战斗,从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每一个历史瞬间,都有清华学子的身影。

  今天开馆的校史展不仅包含近千幅图片,还收集了提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学习工作表示优秀的清华大学1965年写给北京市委、教育部有关政治辅导员的报告;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校期间与同学一起完成的实验报告等近两百件实物展品均属首次展出。

  铜铸“时间毯”引入院士林

  未入校史馆,校史展其实就已经开端。“1911、1912……”清华百年中每一个年份都被镌刻在一块铜铸的“时间毯”上,“时间毯”一路延长,像红毯,似卷轴,缓缓打开百年历史。“时间毯”在进入校史馆后,开端向上伸展,展开校史展的前言。在向上伸展的“铜毯”上,时间并未停滞在2011,“2020、2050、2111”,“这预示着清华新百年依旧会不断登攀。”清华校史馆的工作人员说。

  “时间毯”的止境,是苍翠的一片竹林,这是清华大学走出的近五百位院士和人文名家组成的“院士林”。“院士林”中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44人,人文名家119人,学部委员227人,有的巨匠众多头衔集于一身,因此“院士林”中共有557位学者名家。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仿佛能听到智慧的声音。

  穿过“院士林”,是被称为“镇馆之宝”的清华51英烈墙,两幅宏大的铜雕上,闻一多以及清华最早的英烈韦杰三、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51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强盛献身的清华英烈从历史深处走来。“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端借助档案、史料寻找清华大学的英烈,目前找到51位,我们还会继续寻找,不断更新我们的英烈墙。”清华大学校史馆有关负责人说。

  历时五年收集史料

  2005年,为清华百年新建校史馆就提到了日程上,清华校史馆的工作人员查阅档案史料、四处收集实物、照片,终于历时五年汇聚成了这百年清华史。

  那些可亲可敬的老校友,什么都不要了,自己的毕业证书、学生证全都募捐出来。例如清华第一届女毕业生的毕业证书、梁思成的手稿等等。不仅如此,清华建校早期,学生写给外籍教师的英文信,还被外籍教师的后人从大洋彼岸送了回来。“倾其所有,大家都认为把这些东西放在校史馆,他们安心。”校史馆的工作人员说。

  据清华校史馆工作人员介绍,校史展自今天起将永久展出,对校内外公众开放。据了解,清华校史馆将设置公共开放日,公众可在开放日随时参观。

  清华史

  杨振宁、李政道的学籍卡和答题卷

  曹禺、林家翘、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巨匠的学籍卡、成就单、答题卷、实验报告、教材……串联起巨匠在清华园脚步的史料也一同展出。

  1984年,曹禺为母校写了一篇题为《“水木清华”与“雷雨”》的回想文章,回想自己在清华园中创作雷雨的进程,感慨借自于水木清华的灵感。曹禺的亲笔手稿此次展出。

  运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林家翘,他1933年在清华大学的成就单此次也一同展出。当时清华的记分方法,并不是现在的“A”、“B”、“C”表现优、良、中,而是分为五等:超、上、中、下、劣,分离以E(被当时学生戏称为金齿耙)、S(银麻花)、N(三节鞭)、I(当头棒)、F(手枪)标记。林家翘的成就单只有寥寥几个“S”,其余均为“E”,可见学识之优。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吴晗入读清华时,经济窘迫,就读成为问题。在北大任教的胡适赏识他的才学,特意写信给清华当时的校长翁文灏、教务长张子高,称吴晗根底好,请他们给予吴晗勤工俭学的机遇。这封胡适亲笔信也在校史展中展出。

  抗日战斗爆发后,清华、北大和南开在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大,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入读西南联大的学籍卡此次也首次展出。杨振宁当时入读西南联大时只有16岁,李政道19岁。

  1936年在清华物理系师生科技馆前的一张合影被校史馆负责人称为“很牛”的一张照片,在这张包含有钱三强、钱伟长等人的照片中,后来共有四人成为“两弹一星”功劳人物,还出了13位院士。

  在校史展中,还可以看到华罗庚、徐贤修在美国著名数学家、现代掌握论开创人维纳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发表在MIT的《数学和物理》杂志上的论文;钱学森、赵九章、张光斗等留美公费生的志愿书。以及经过清华大学师生四处搜寻,上世纪30年代清华学生用过的中文教材,这也是我国比较早的涉及工科、人文社科范畴的中文教材。

  人民豪杰纪念碑的设计笔记

  几页信笺,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间或有十余幅很小的人民豪杰纪念碑的草图,这是1951年,梁思成写给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的亲笔信,详细介绍了人民豪杰纪念碑的设计情形。

  不仅是人民豪杰纪念碑,国徽的出生也凝集着林徽因、梁思成、张仃等清华大学师生的血汗,一幅梁思成在病榻之上还与林徽因讨论国徽设计图稿的照片,让人们肃然起敬。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还向校史馆捐赠了《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争辩》等梁思成手稿,还有梁思成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章。

  梁思成的入党申请书以及毛主席、周总理关怀梁思成入党的批示也一同展出。

  清华园中第一声爱国救亡的呐喊

  1935年12月,日寇铁蹄已肆意践踏东北,并虎视华北。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危急的历史关头,一位叫蒋南翔的清华学生,在清华学堂的地下室里持续两个晚上奋笔疾书,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大众书》,发出悲愤呐喊:“华北之大,已经安置不得一张镇静的书桌了!”这是从清华园里喊出的第一声爱国救亡的呐喊。刊载这句传诵久远名句的刊物《咆哮吧》此次也一同展出。

  施滉,这位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的照片也在校史中摆设。1924年秋,施滉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他积极向华侨和美国人民进行反帝宣传,并参加了当时美共领导的“反帝大同盟”。1927年3月,北伐战斗虽然还在进行,但蒋介石已经与帝国主义相勾搭,筹备绞杀革命。在这个敏感的时候,施滉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33年冬,施滉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34年初,施滉在南京雨花台壮烈就义,年仅34岁。

  1948年12月18日,清华园解放,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张贴在清华大学校门外的布告,被清华历史系的师生保留至今,此次校史展中一并展出。

  荷塘月色原景重现

  在清华校史馆中,现代科技将荷塘复原,人们甚至可以重新走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领略一下那抹月色。

  “沿着荷塘,是一条弯曲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曲弯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碎地装点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悠悠的独白响在耳边,眼前就是那美好的荷塘,如注的月光,清澈地撒在湖面,荷花绽放,鱼儿畅游在水中,偶尔伸一伸手,鱼儿还会快速的躲开。

  先生的名篇就在这美好的荷塘中缓缓展开……

  清华景

  “寡言校长”梅贻琦长衫造型亮相

  “有一个俏丽的传说,精巧的石头会唱歌。”作为百年校庆活动的一部分,为期一个月的“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目前正在清华园内举办。

  “清华百年有两个重要命题,对上一个百年经验的梳理、总结,对新一个百年的思考和规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萌在接收记者专访时表现,这次雕塑展更多着重于对未来的展望。

  北京清华大学校园内原有朱自清、闻一多的雕像和王国维纪念碑等。这次通过雕塑展示的人物,既有清华校史上的重要人物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也有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反应学生生活的《水木年华》《毕业时刻》,诠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春风化雨》《和合方舟》等作品,也格外引人注视。据了解,展出停止后将举办票选,部分当选作品将永久竖立于清华校园。

  或是抽象的条形码,或是充斥奇思妙想的未来方舟,在绿树繁花的掩映下,一座座雕塑奇妙地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今年,同宗同源的北京清华大学将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同庆贺百年校庆,因此“台湾元素”也成为展览中的一大亮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董书兵介绍说,大赛共在全世界征集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860多个方案,最后入围的百件作品中,有3件来自台湾。

  台湾雕塑家向光华的作品“人文视窗”就安顿在紫荆雕塑苑。这位出身于花莲的玩石好手,奉献了一件几何造型量体的作品。作品的寓意是,下一个百年清华将成为“丰厚历史中亦见现代清爽气味”的人文视窗。

  除了台湾雕塑师的作品,在两岸清华都先后担任过校长的梅贻琦塑像受到师生们的特殊关注。据介绍,这尊雕塑选用的是梅贻琦手拿礼帽的长衫造型,通过具像写实的手段体现其“寡言校长”的人格魅力。

  “新竹的校友来到北京,在梅校长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到他的‘音容笑容’,必定会引发别样的怀念之情。”赵萌说。

  “校园是不断发明新文化的地方,清华校园过去百年已经形成了一些气氛,百年校庆则是过去和未来百年的起承转合点。”赵萌表现,愿望更多的人能够在与雕塑“对话”的同时,思考清华乃至中国校园文化建设未来百年的晋升、拓展方向。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清华缘

  不论来自海峡的哪岸

  都是清华人

  “今年是清华建校百年,我在新竹清华、北京清华学习工作的日子加起来正好20年,我这一生和清华有不解之缘。”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来临之际,台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国祯在接收记者专访时说。

  入校第一件事学会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两岸清华至今保存着同样的校名、校训与校歌。这首校歌,恰同学少年时的吴国祯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校园中,常常听到、唱起。

  1966年至1970年,吴国祯在新竹清华大学就读化学系。当时梅贻琦校长已经逝世,但梅校长所倡导的校风依然。学子们一入校,就要先学会唱校歌。

  “梅校长遗留的另一个清华学风,就是看重文史的学习,”吴国祯说。虽然清华以理工立校,但他入校时上语文课,读的是民国早年的散文和各种版本的古典文学教材。直至今日,他仍保存着闲时读文史书籍的习惯。

  “在清华四年的学习,开阔了我的视野,”吴国祯说,在新竹清华的图书馆,他还浏览了不少物理方面的图书,学会用更多的物理视角来研究化学的一些课题范畴。他的两本专著《拉曼谱学:峰强中的信息》和《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正是买通物理和化学范畴的血汗之作。

  两岸清华总一家

  从新竹清华毕业后,吴国祯留学美国。1977年初,他在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到大陆工作。1995年,吴国祯再续清华缘,开端在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

  如今,吴国祯在清华园里已工作、居住了16个年头。和家乡分别的时光里,他惦念的不仅仅是亲人,还有新竹清华的师长、同窗。

  “我就读的时候新竹清华学生少,前后几届的同学都互相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很亲密。”吴国祯深情地回想道。

  在两岸隔断的日子里,新竹清华的张昭鼎老师辗转探听吴国祯的音信,并为能让他返乡而去疏通关系,这让吴国祯深为激动。惋惜的是,当吴国祯在1993年底终于重返母校时,张老师却在几个月前逝世。他只能和师母一起去老师的墓地凭吊。

  当时新竹清华接待吴国祯的,是他原来的训导长洪同老师。吴国祯说,洪老师晚年每年都来北京参加清华校庆。“最后一次是2005年,后因身体原因不能再来了,直到2007年辞世。很惋惜他没能赶上百年校庆!”

  “两岸清华的学子不论来自海峡的哪岸,都是清华人!”吴国祯说。

  以校训为座右铭

  这些年来,吴国祯凡回台都会到母校走走看看。2009年,他还应邀到母校担任3个月的客座教授。当年校园的小树已经参天,清华的“校花”紫荆花开得更加鲜艳繁盛。流年似水,吴国祯难免感伤,但却为能登上母校的讲台欣慰。

  除了投身教学、研究,吴国祯还担任台盟中央副主席、两岸台胞民间交换促进会副会长等职,致力于参政议政及两岸交换。近来,他受台湾年青朋友之约,在台湾《两岸犇报》上写“荷清苑书简”专栏,尽管辛劳,但他却视为“赏心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想自己奇特的人生过程,吴国祯说,来到大陆,来北京清华任教,我渡过了充实的人生岁月,见证了大陆的发展。最感欣慰的是,不仅大陆的发展硕果累累,两岸关系也由隔断而相互往来,开启了互通有无、全面交换的新局势。

  百年校庆日即将来临,吴国祯心中最常显现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他说,两岸清华学子的共同历史义务,就是要在新时期里有所作为、振兴中华。

  “清华育我,以校训最为深入,”吴国祯说,“我把校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也愿与校友共勉。”

  新华社记者 李寒芳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清华人

  69岁的清华旁听生

  昨天,李文超在清华大学阶梯教室听课。

  李文超今年69岁,出身于重庆丰都县,是贵阳铁路部门的一名退休员工。2001年,在国家开放高考的年纪限制后,李文超走进了高考考场,以总成就286分获得全国高考大龄考生第一名,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因而得名“花甲状元”。

  2010年11月初,李文超在获得了学士学位,又旁听了贵州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后,只身来到清华大学旁听博士生课程,成为清华大学里的一名博士旁听生。在李文超自己编写的课程表上,从经济学原理到哲学研究,各门课程从周一至周五,每天都被部署得满满的,光课堂笔记就已经记了16本。

  李文超说是知识给了他新的思维方法,他之所以能够在清华校园里自由地吸取知识,得益于清华“厚德载物”的精力。4月24日,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李文超也将要在这里旁听完3年的博士生课程。

  新华社发(王丹摄)

(编辑:SN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