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中国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半月谈》:《成长的天空:大学生支农十年记》--中国国情
2011-09-06

《半月谈》发表通讯《成长的天空: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十年记》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最新一期的《半月谈》发表记者许中科采写的通讯《成长的天空: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十年记》。通讯报道了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调研”活动开展10年来,全国超过200所高校、数以万计的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志愿者,到农村[NongCun]开展支农[ZhiNong]、支教、文艺、调研、扶贫等志愿活动,倾注心血,付出青春、汗水,改变农村[NongCun]的点点滴滴,以及自身获得的宝贵成长经历。

    通讯报道了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志愿者们走出校门,经历的农村[NongCun]百态。

    2001年2月,天津科技大学教师刘老石带领本校“新希望”志愿组织的大学生[DaXueSheng]到山西左权县麻田镇调查贫困原因。后来,“新希望”与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北京大学乡土中国学社等联合组织“京津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志愿团”,它就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前身。2004年底,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成立,不仅针对在校学生的短期支农[ZhiNong]活动进行指导,还开始实施“农村[NongCun]发展人才培养计划”,招收毕业、休学的学员常驻农村[NongCun]一年。

    “同学们自掏腰包,来回都坐绿皮的硬座车;每天一般都要夜里12点以后才能休息;吃住必须给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些原则慢慢地演化为全国各地支农[ZhiNong]队的活动规范,这就是《支农[ZhiNong]纪律二十一条》,后来改编成了《支农[ZhiNong]队队歌》。”一名志愿者回忆说。

    10年里,同支农[ZhiNong]事业一同成长的还有那些年轻的心。走出象牙塔,他们初历乡土社会的人生百态,在这里,有欣喜,有迷惑,有无奈,更有感动。

    毕业于贵州财经学院的刘良回忆说,刚到村里,许多让人意外的事情都找上门来,比如有人要他给办低保,有人想找他领粮食直补,有人向他反映计划生育问题,甚至有人向他借钱盖房娶媳妇。

    2009年夏天,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彭影组织了“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队西南抗旱行动”,在各地招募了20名大学生[DaXueSheng]志愿者到旱区进行支农[ZhiNong]调研。在云南东川阿旺镇发罗村走访中,大学生[DaXueSheng]遇到了两位留守老人,和她们聊了很久,席地而坐的陪伴打动了老人们的心。临走时,老人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人好啊,还愿意陪我们说说话。”这些话让他们感动,也让他们心酸。

    通讯报道了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志愿者们脚踏泥土,改变农村[NongCun]的点滴。

    山西永济、安徽阜阳、重庆云阳、吉林四平、江苏盐城……都留下了“乡建支农[ZhiNong]”大学生[DaXueSheng]的足迹。如今村民们提起的时候,还是啧啧称赞:好家伙,那些学生真是不怕吃苦,做事认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NongCun]发展学院院长、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理事长温铁军认为,在中国这样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并且政府直接使用行政手段快速推进,都会带来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加快流出农村[NongCun]。而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活动,可以说是城市对农村[NongCun]的一种反哺,一种资源的注入,对缓解三农问题功不可没。

    原本在辽阳师范大学学中文的谢勇模就是个“传奇”:多年前,他曾主动选择了吉林梨树县闫家村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村子里成立了农民银行,居然成为全国农村[NongCun]首家资金互助社试点。2009年6月,他再次启程,前往浙江温州、台州一带继续为农民从事农村[NongCun]金融服务工作。

    大学生[DaXueSheng]志愿者不仅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参与到具体乡村实务中来,还积极推动当地成立合作社,培育乡村自我生长的力量。在长期实践中,他们还摸索总结出农民组织化的三条有效经验:文艺组织,收效最高;联合购销,风险最小;资金互助,制度最重要。

    通讯报道了大学生[DaXueSheng]支农[ZhiNong]志愿者们思想境界、行为模式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世界是诚实的、客观的,人也只能如此去认识生活在世界中的自己。现实总会给人迎头痛击,它会告诉你,世界并不会按照你的想象和期待来运行,这种打击也许会令人清醒,也许会令人抓狂。实际上,只有诚实的人才会清醒过来。”

    这些有点“绕”但真诚的话语来自一个叫卢欢的大学生[DaXueSheng]。他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刚到农村[NongCun],内心深处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精英意识”。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支农[ZhiNong]服务生活,完成了自身价值观和行为能力模式的初步塑造后,他写下了上面的感悟。

    10年来,他们一直走在有理想的路上,他们发起和持续推动着中国高校学子迈向农村[NongCun]的潮流。截至目前,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新乡村建设试验基地70余个,与全国200多所高校的学生支农[ZhiNong]社团一道组织大学生[DaXueSheng]参与支农[ZhiNong]调研和新农村[NongCun]建设行动,累计已达万余人次,大学生[DaXueSheng]们的足迹遍及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NongCun]。在中心接受培训和已经毕业的农村[NongCun]发展人才超过百人,参与过中心培训的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超过1000人次。

    刘老石这样写道:“乡建支农[ZhiNong]活动带动青年知识分子社会参与的复归,也带动关于知识和方法的转变,反对单纯的理论和书本,提倡走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