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卫生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北京社区卫生改革“三变”:筑起就医“金字塔”--中国国情网
2011-05-06

  ○2010年基层社区[SheQu]医疗机构诊疗量达6000万人次,是三级医院[YiYuan]本地居民门诊量的2.4倍

  ○到基层就诊患者比重从2006年的5%提高到目前的42%,数量是2006年的10倍

  早晨7点30分,北京德胜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中心三楼已经坐满了候诊的患者。“您排第15号,请坐在外边等吧。”分诊护士曹丽的话,让家住德胜门小市口胡同的李庆有点意外。李庆感叹道:“以前社区[SheQu]医院[YiYuan]空荡荡的,现在怎么看病都排队了?”

  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通过改革社区[SheQu]卫生体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率销售,建设全科医生队伍,提高了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能力,有效减轻了大医院[YiYuan]的门诊压力。

  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基层诊疗量达到6000万人次,是三级医院[YiYuan]本地居民门诊量的2.4倍,是2006年基层社区[SheQu]服务[FuWu]人数的10倍。到基层就诊患者比重从2006年的5%提高到目前的42%。昔日“大医院[YiYuan]人满为患、小社区[SheQu]门可罗雀”的“倒金字塔”正在向“金字塔”结构转变。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医疗服务[FuWu]需求是个“金字塔”型,80%以上的小病、慢病都能够在基层社区[SheQu]医疗机构解决。因此,强化基层社区[SheQu]医疗服务[FuWu]能力,把医疗服务[FuWu]重心由大医院[YiYuan]向基层社区[SheQu]转移,建立公立医院[YiYuan]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是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有效途径。

  服务[FuWu]模式之变——

  家庭医生:上门提供“点对点”健康服务[FuWu]

  那坤是方庄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中心的全科医生。过去,他虽然对很多社区[SheQu]居民都熟悉,但具体到哪个人有什么病,他就不太清楚了。自从67岁的陈爱莉和他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FuWu]协议”后,他对老人就变成了“点对点”管理,定期上门随访,跟踪病情变化,提供健康评估,实行精细化管理。陈爱莉说:“我身上哪个零件有毛病,那坤医生了如指掌,比我自己都清楚。”

  在北京东城区,每名家庭医生都配备了“全科笔记本电脑”,为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个人生活方式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了对社区[SheQu]居民健康指导、诊疗、康复等全过程服务[FuWu]。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工作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家庭医生上门服务[FuWu]的比例由改革前的不足4%提高到了20%以上,四种慢病的管理率由改革前的不足30%提高到了现在的80%以上。

  每个社区[SheQu]家庭医生团队,都由全科医生、社区[SheQu]护士、预防保健人员3人组成。在服务[FuWu]方式上,家庭医生团队改变了过去“坐等病人”的做法,通过签订健康管理协议,实现了契约式健康管理,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FuWu]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服务[FuWu],家庭医生团队和社区[SheQu]居民“亦医亦友”。据悉,到2012年底,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家庭,都可自愿选择、签约并免费拥有一支24小时待命的社区[SheQu]家庭医生团队。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表示,家庭医生式服务[FuWu]坚持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FuWu]的原则,按照1∶600的比例,由服务[FuWu]团队与服务[FuWu]家庭签订服务[FuWu]协议,签约的对象重点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目前,北京市三个试点区县中,已有近40万居民签约拥有了24小时服务[FuWu]的家庭医生。

  医学模式之变——

  家庭保健员:引导家庭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吃水饺,先吃8个,两小时后再吃4个,总量不超过12个。坚持少量多餐,每天吃6顿饭。”西城区的李学兰年近七旬,说起糖尿病人的饮食来滔滔不绝。过去,她爱吃大油大肉,口味也重。如今,每次做饭,她都少不了两样工具,那就是市政府免费发放的小盐勺和小油杯。

  2008年初,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李学兰成为北京首批1万名家庭保健员中的一员,逐步掌握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规律。吃一个馒头,走多少路,才能达到能量平衡,她都算得清清楚楚。李学兰说,现在是一家人的健康都被她严“管”起来,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全部正常。

  “家庭保健员计划”是指从家庭中推选出1名成员,经过自学或培训,掌握实用的慢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然后对家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引导整个家庭逐步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慢病家庭免费培养家庭保健员,相当于为慢病患者配备了一位24小时陪伴在身边的“医生”。

  据统计,北京市已为慢性病家庭免费培养10万名家庭保健员。到2015年底,全市慢性病家庭保健员将达到20万名,以协助专业人员在家庭和社区[SheQu]承担起慢病防治职责,在社区[SheQu]初步形成慢病综合管理模式。

  在西城区展览路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中心,摆放有许多健康监测设备,如心血管检测仪、骨密度、血糖检测仪、中医五脏相音辨识检测系统等。中心主任常淑玲告诉记者,居民健康检测系统的建立,提升了社区[SheQu]慢病管理的能力,培养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可以让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认为,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病、老年病、传染病等五大病种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把“预防为主”作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FuWu]的首选策略,将卫生工作重心由重后端治疗向重前端预防转移。

  诊疗模式之变——

  双向转诊:医院[YiYuan]与社区[SheQu]从竞争到合作

  最近,家住北京海运仓社区[SheQu]的刘锡福老人感到头晕、手麻,老人的儿子给社区[SheQu]卫生站医生马佳打电话。根据病人既往病史,考虑病情较重,马佳立即和对口支援的东直门中医院[YiYuan]联系,病人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立即转到东直门医院[YiYuan],通过检查,明确为“腔隙性脑梗塞”。由于诊治及时,病人未发生后遗症,老人的生活质量也未受影响。

  刘锡福老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社区[SheQu]和医院[YiYuan]之间建立了“绿色通道”,他的命都没了。

  马佳医生说,社区[SheQu]和医院[YiYuan]优势不同,建立“绿色通道”后,双方从竞争变成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老百姓看病就医畅通无阻,省时省力。社区[SheQu]医生遇到诊断不清和处理不了的疾病,可以随时请教和预约专家。而病人到了医院[YiYuan],有专门的护士全程陪同,不需要挂号和等候。如果做了检查,病人也不需要专程去取,医院[YiYuan]会及时将结果传回社区[SheQu]。

  到今年底,北京市将完成覆盖全市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管理中心、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中心、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站的互联互通的网络,实现大医院[YiYuan]与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机构的有机对接、大专家与社区[SheQu]医生的有机对接。

  “在我们开展的预约转诊中,共有28家大医院[YiYuan]与200多家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机构建立了转诊关系,仅宣武医院[YiYuan]一家去年就接受了近1200人次的社区[SheQu]转诊患者,转诊率高达99.79%。”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副处长陈静说。

  为了加快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市推出“四个一批”工程,即“进来一批、出来一批、回来一批、下来一批”。“进来一批”是指采取签订合同、解决户口的方式,面向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引进适合北京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工作需要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及中级以上、年龄45岁以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出来一批”是指面向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等。“回来一批”是指探索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机构人员延迟退休政策。“下来一批”是指二、三级医院[YiYuan]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到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机构进行对口支援,每人每年不少于30天;临床科室中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到社区[SheQu]卫生服务[FuWu]机构提供累计不少于15天的服务[FuWu]。(记者 白剑峰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