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反思招生乱象--中国国情
2011-07-05

  核心观点


  招生的指标化陷阱,使得高校招生被高考分数牢牢约束住,造成不好的导向


  高校招生与人才造就“两张皮”,招生只负责将高分考生揽至麾下,人才造就只能“有什么苗子做什么菜”


  招生组的重要任务不是竞挖高分考生,而是为考生供给从人生规划到专业选择的全方位咨询服务


  在招生的进程中,不仅要将眼光盯在各地的“超级中学”,更要关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等考生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做客搜狐教育会客厅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的陆续公布,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间陆续爆出诱骗考生修改志愿,招生组老师为胜利录取而“发动”考生多达8次,名牌高校之间为了掠夺优质生源,不惜用各种手腕互相倾轧等新闻。

  不少专家评价,种种现象反应出,高校的招生工作在必定程度上已经陷入高校间竞争录取状元数多少、高校间比拼在某一地区录取分数线高低、招生组老师带着完成招录多少名高分考生的任务等指标化陷阱。可见,不少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眼力局限在能招收到多少高分生源上,没有立足长远,将招生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

  7月4日,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接收了本报记者专访,就这些现象进行反思。


  一问


  高招指标化,有何伤害?

  于涵:招生的指标化陷阱,使得高校招生被高考分数牢牢约束住。这会造成不好的导向。首先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会形成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不良导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会因此疏忽了人才造就的根本任务。

  还有一个影响不能疏忽,招生进程中一些不合适的做法会给考生本人也留下负面的印象,没能给考生上好迈入成年和高等学校的第一课。

  同时,对于社会和宽大公众来说,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也没能向社会传播良好的成才观和价值观。

  长此以往,这不仅有损高校的形象,而且,也辜负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赖。


  二问


  如何懂得招生事业观?

  于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有利于科学提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的要求,高校应该将招生工作视为一项“承前启后”的育人事业,一项“优势转化”的办学事业,一项“促进公正”的利民事业,而不只是为了挖状元、挖高分考生,为将招生指标做得更加华美,甚至采取不正当、不道德的手腕。

  招生事业观的落实症结在三点:一是因材施招,以招生促进学生成长。传统上高校招生与人才造就往往是“两张皮”,招生工作只是负责将高分考生揽至麾下,不斟酌后面的人才造就环节,而人才造就只能“有什么苗子做什么菜”。清华大学在今年的自主招生进程中,设置了学科专业评价环节,首次在10个学科专业试点进行面试,将人才造就前置到招生环节,实现了人才提拔与造就的有机结合,甚至是无缝对接。对这些优秀考生来讲,因为他们有较强的专业潜质,在招生提拔中被灵敏地发现,从而实现了专业选择的“准确制导”,在最有利于施展自身专长和潜质的专业、院系及老师指导的环境当中,这也会大大增长他们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

  二是打破唯分数论,以多样化的尺度多元选才。优秀学生绝不简略等同于考试成就的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全体涵盖。打破文理招生界线、增长体质测试、实施学科专业面试、改良综合面试等招生举措创新,使一批各具特色、但并非考试高手的优秀学生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当然,打破唯分数论仅靠高校尽力还很不够,社会逐渐废除堆积于教育之上的功利化泡沫、政府管理部门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设计、媒体宣传的亲密配合等应该形成合力。


  三是完美招生服务,促进教育公正。很多考生并不太了解各个高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形,志愿填报往往带有必定的盲目性。高校招生应采用多种方法为考生和家长供给全面、深度的招生咨询服务。招生组的重要任务不是比拼优惠条件竞挖高分考生,而是为考生供给从人生规划到专业选择的全方位、客观、深度的咨询服务。在招生的进程中,不仅仅要将眼光盯在各地的“超级中学”,更要关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等考生,为他们供给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教育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