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生源危机是高校改革的良机--中国国情网
2011-05-31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随同人口出身率的降低,我国高考生源从2009年开端全面降低,最近两年累计降低了200万,并出现连续、加速降低趋势,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与此同时,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加,2010年达到了69.5%,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生源连续降低,平均录取比例还保持增速,这一剪刀差将使部分高校涌现严重的生源危机。

  其实,生源危机固然涉及一些高校的存亡,但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讲,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成为高校改革的良机。

  过去数十年,由于就业体制使然,我国的高校具有很多其他国家高校所没有的特别职能。过去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农转非”,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有派遣证等等。这种制度使得大学在“教育”这一核心职能之外,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职能。在公众看来,上大学是一个改变身份的方法,上大学寻求的是一个毕业证,以作就业的敲门砖。这一层意味,有点相似于古代的科举。

  相形之下,作为一个教育阶段,大学质量这一根本要求,有时被一些学校疏忽、或者空洞地作为口号提一提;加上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大学始终是“卖方市场”,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并没有被所有学校真正从生存的层面加以看重。此外,这种状态也导致学生对大学的寻求,更加重视的是文凭,而不是质量。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改变: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上大学不再具有转变身份的作用;同时,现在录取率进步,大学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科举意味越来越淡,大学作为一个教育阶段的实质功效正在逐渐回归,大学身上的附属物(如干部身份、户口等等)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由此,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多可以选择要不要上大学或者上哪所大学,而且会认真斟酌大学教育的性价比。在这种情况下,质量自然成为症结词。

  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而一流大学指的绝不是规模。大学应以什么样的尺度权衡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自己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教育?又以什么样的方法来保障年青人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这些问题会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再是隔靴搔痒,因为,淘汰就在眼前。

  潮水退去,才看得出谁在裸泳。当文凭的潮水退去,质量才会真正成为大学的性命线。而生源危机,正是退潮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