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毛泽东: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中国国情手册
2011-05-23

  1964年1月《毛主席诗词》出版,第一批发往各地的8万册销售一空后,决定在原来50万册的计划外增印30万册。国际友人爱德勒向毛泽东祝愿新作的发表,话题还涉及中苏两党的论战。毛举重若轻地表现:在这场论战中,我没有别的兵器,就是写了几首诗。

  【“我没有别的兵器,就是写了几首诗”】

  1964年1月4日,《人民日报》、《光亮日报》等国家级报纸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报,都在第一版头条位置,以大号字体刊登毛泽东的《诗词十首》,并配发作者的大幅近照。这一前所未有的版面部署,堪称新闻史上的奇迹。全国各新华书店自元旦开端发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第一批发往各地的8万册销售一空后,决定在原来50万册的计划外增印30万册。除了人民文学版,文物出版社同时还出了集古宋体字的版本,为了差别,取名《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这两种版本的《出版说明》一字不差:“本书收入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以前发表过的二十七首这次出版时经作者作了校正,另外十首是没有发表过的。”

  两年前的5月23日,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的《词六首》,虽也是头版头条,但在笔者的印象里,远非今日之规模和声势。

  《诗词十首》中有两首是与郭沫若的唱和,这自然是郭的莫大光荣。1963年12月下旬,郭沫若在读《毛主席诗词》清样本时,写下了“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的颂辞。随着《诗词十首》的发表,郭沫若从这年1月上旬起,撰文逐篇诠释并刊登在《人民日报》和《光亮日报》,影响非同一般。

  郭沫若的诠释文字,在阐发“反修”主题方面,无疑有着其他注家难以具有的奇特作用。“要清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泽东发出了进攻号召,不仅是艺术的夸大。3月17日,毛泽东在审定《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时,加写大段文字,不再以“同志”称呼赫鲁晓夫。这年1月,毛泽东会见爱德勒等国际友人。其时爱德勒正协助叶君健将毛诗英译,他向毛祝愿新作的发表,话题还涉及中苏两党的论战。毛举重若轻地表现:在这场论战中,我没有别的兵器,就是写了几首诗。这当然是不无夸大的说法,但是诗词确切成了这位政治家诗人用以“反修”的奇特兵器。请读1962年12月26日诗人七十初度这一天写下的自寿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豪杰驱虎豹,更无英雄怕熊罴。

  梅花欢乐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毛主席诗词》的封面,设计了十几种,毛泽东最后选定的是其中以梅花为底衬的一幅。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开篇即为“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如果说梅花是毛的自画像,那么苍蝇就是毛心目中的赫鲁晓夫。

  毛泽东在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之际,在领导“反修”日理万机的紧张时刻,亲自编辑自己的诗词选集,除了有以此为特别兵器,推动反修斗争的现实斟酌,从删除若干自以为诗味不足的作品入集的严谨看,显然兼具诗人的传世意愿。(胡乔木在1980年代主持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时曾说过,毛泽东诗词较之文章,更有望传世。毛身后几十年的演化,印证了这个断定。)

  此外,环绕着《毛主席诗词》出版的一系列的宣传,诸如《诗词十首》的超规格版面部署,大幅近照的刊登,新闻报道的及时配合,不妨称之为“组合拳”。这无疑是对毛泽东个人崇敬已成气候并日趋严重的表示。

  2月13日,春节这一天,《光亮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墨迹,并配发郭沫若的诠释文字《“寥廓江天万里霜”》,释“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如果要说到人的精力年纪,那是另外一回事。伟大的人是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死的。”释“战地黄花分外香”句:“事实上野菊花还是平凡的野菊花,不会有丝毫的变更的,值得它‘分外香’者是革命家的感到,主席的感到。这就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的最好的表示,也可以说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奇妙的结合。”释文的结尾是:“主席的诗词是最好的榜样。让我们好好地学习吧,不仅要学习做诗,而且要学习做人。做人是做诗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

  正当人们观赏《光亮日报》刊登的毛泽东诗词墨迹的同一天,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关于教育革命的座谈会,后来人们往往称之为“春节座谈会”。参会的有刘少奇、邓小平、彭真、康生、林枫等中共中央要员,还有郭沫若、黄炎培、章士钊等特邀人士。

  毛泽东主持座谈会,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毛请邓小平谈学制问题。毛的插话就是收入《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节录稿的第一句:“(我看)学制可以缩短。”在邓小平谈罢学制问题之后,毛泽东说了一大段批驳现行考试办法、评分尺度的话: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方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同,要完整转变。我主意标题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庸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毛甚至以为考试可以交头接耳,“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这当然是极而言之,颇有矫枉过正的意味,所以加了一句:“可以试试点。”尽管毛泽东倡导和实施的“教育革命”已被摈弃,但是看看目下的教育状态,毛当年所责难的“旧教育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似非捕风捉影。

  也是出于自身的学习体验,毛泽东对于自学成材的出色人物特殊观赏。谈话中一连列举了中国的孔子、祖冲之、李时珍,外国的富兰克林、瓦特和高尔基,强调他们“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毋庸讳言,毛泽东确切有着强烈的反知主义偏向,但是强调启发,强调自学,充足确定实践,总不失为真知灼见。

  与传抄稿相比较,毛泽东审定的节录稿所删节的最重要的一段话,是关于状元无学问与评论几位帝王的内容:

  历代状元,都没有很精彩的。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柳宗元只是二位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和翰林。就是当了进士和翰林也是不成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则识字不多。以后到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了,国家就管不好。书读多了,就作不好皇帝。刘秀是个太学生,而刘邦则是个大草包。

  笔者勘对了“文革”初期传抄的几种传达记载稿,互有出入,但大致意思不差。笔者猜度,之所以删去这段话,大约同多年来批评所谓“封资修”文艺、批评帝王将相不无关系罢。1967年出版发行《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这番对封建时期文学家确定,以及对封建帝王品评的话,似难与虚无主义弥漫的时期气氛相适应。毛泽东赏识朱元璋、刘邦,也许不无原因吧。

  为着动员“大跃进”运动,毛泽东在1958年,从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一直到5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一再号令“废除迷信,解放思想”不要怕马克思,更不要怕教授。这一年动员的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标记的“教育革命”,一度轰轰烈烈,但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式微,这场“教育革命”亦偃旗息鼓。1961年,周扬访问“教授的教授”陈寅恪,遭到这位史学巨匠的嘲讽,其缘由便在于1958年“教育革命”中对教授的贬损和打击。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千万不要忘却阶级斗争”的呼吁,其中对知识分子的“阳过来,阴过去”特殊小心,文艺和教育因此成为格外关注的范畴。毛泽东召开春节座谈会,成为新一轮“教育革命”的发端。

  1964年3月10日,毛泽东就北京某中学校长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信件作出批示:

  现在学生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解又不甚得法。考试办法以学生为敌人,举办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造就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活泼生动地自动地得到发展的。

  8月29日,毛泽东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节录谈话的两小段,一段是关于“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阐述;另一段是关于“文科要把全部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阐述。与“文革”初期的传抄稿相比较,删节甚多,其中有一段值得注意:

  大体上可以说搞工业的知识分子比较好一些,因为他们接触实际。搞理科的,也就是搞纯科学的差一些,但是比文科还好一些。最脱离实际的就是文科。无论学历史的也好,学哲学的也好,学经济的也好,都太脱离实际了。他们最不理解世界上的事情。

  这就不难懂得,毛泽东何以在1968年7月21日作出那个“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的批示。(该批示其实是间接地表达“不必办文科大学”这一固有的观念。)

  9月27日,毛泽东对中央音乐学院某学生给他的信写出“信是写得好的,问题是应当解决的”的批语,指示中宣部部长、新近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副组长陆定一“在教师、学生中先行讨论,收集看法”。据编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中央文献研究室披露,这位深受阶级斗争思想影响的学生,在致毛泽东的信中说:由于长期地、大批地、无批评地学习西欧资产阶级音乐文化,资产阶级给了我院师生以极深入的影响。我们急切愿望能引起领导的极大看重,采用坚决的措施,从根本上禁止资产阶级思想的继续泛滥。还说:“我对学校工作的最大看法是学校没有能够坚决贯彻阶级路线,院内师生的阶级成分十分庞杂,工农子弟少得可怜。”“学校的办学方针也须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究竟造就什么人?在我们的教材中、舞台上,应不应当彻底赶走帝王将相、公爵、小姐、夫人,而换上我们的工农兵?”郭沫若的儿子郭民英作为该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在此后不久该学院发起的“彻底消除师生中十分严重的崇洋思想”的批评声浪中,深受刺激而黯然退学。

  顺理成章,“文革”动员之初,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致林彪的信中强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其实,在1964年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的言论中,最能体现第二轮“教育革命”特点的,是7月5日与其侄子毛远新的谈话(收入《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书):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当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毛远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年简称“哈军工”)的学生,毛泽东在谈话中特殊考问林彪提出的“四个第一”的具体内容。这就不难懂得,为何毛泽东召开主题是“教育革命”的春节座谈会,却在开场白里提到“各个部门都要学习解放军搞政治部,增强政治工作”。

  教育界成为动员“文革”的两大首选范畴(另一个是文艺界),势所必定。

  【文艺界“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沿”】

  自从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千万不要忘却阶级斗争”的号召之后,毛泽东对文艺界小心的眼力就未曾偏离过,甚至可以说重提阶级斗争,其依据之一即是文艺。1963年下半年开端,毛泽东多次责难文艺界:“舞台上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12月12日,在读到一份反应柯庆施亲自抓曲艺的资料后,毛泽东作出了关于文艺的第一个批示,以为“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两个月后,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强烈表现了对文艺界的不满,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要把唱戏的、写诗的、戏剧家、文学家赶出城,统统都轰下乡。分期分批下放到农村、工厂,不要总住在机关。这样写不出什么东西。你不去就不开饭,下去就开饭。

  在毛泽东说这番话的春节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政协礼堂举办1964年迎春晚会,其中一个由男性扮演的四小天鹅舞的节目,显著属插科打诨性质,却招致两位与会的军队文艺工作者(其中一位是曾有必定著名度而沉静多时的诗人顾某)的严重不满,以为俗气无聊,是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意识的表示,于是上书中宣部告发。部长陆定一即以此为契机,严格批驳文艺界。随后,全国文联、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等10个单位的全部干部,集中20多天进行整风,上纲上线,剑拔弩张,否认一切。正因此,深受群众爱好的第三届民众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虽经由几十万观众投票评选,各奖项业已揭晓,却不得不撤消原定于5月下旬举办的授奖仪式。5月上旬,中宣部根据全国文联等10个单位的整风情形,草拟了一份相干的报告,筹备在修改定稿后正式向中央提交。蹊跷的是,报告尚未定稿,中宣部亦未正式呈报,这份草稿却已到了毛泽东的案头。久已对文艺界严重不满的毛泽东,于6月27日作了石破天惊的第二个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控制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多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应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沿。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这个措辞切峻的批示,是对文艺界致命的宣判。7月2日,周扬奉命召集会议,传达毛泽东的批示。在当月下旬所作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总结报告中,周扬开列了被责难的样本田汉的《谢瑶环》和孟超的《李慧娘》,并上纲到“反社会主义”、“反动”的高度。

  对大众而言,除了戏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电影了。8月18日,毛泽东对中宣部给中央书记处关于公开放映并组织批评影片《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的报告作了如下批示:

  不但在几个大城市放映,而且应在几十个至一百多个中等城市放映,使这些修正主义资料公之于众。可能不只这两部影片,还有些别的,都须要批评。

  第三届民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出的《甲午风云》、《南海潮》、《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等大众爱好的优秀影片已无从表扬,尚未公映的《北国江南》、《早春二月》却被钦点示众了。江青自称是文艺界的“哨兵”,根据毛的指示,向陆定一、周扬等中宣部领导人开列出包含《林家铺子》、《不夜城》、《红日》、《革命家庭》、《兵临城下》、《聂耳》等一大量有普遍影响的、为大众爱好的影片在内的批评名单。这份打入另册的名单,涉及茅盾(时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夏衍(文化部副部长)、阳翰笙(中国文联副主席)等文艺界领导人,涉及郑君里、谢铁骊、水华、赵丹、孙道临、于蓝等一大量电影艺术家。后因中央书记处的否认,未予实行。1966年春,江青在召开军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期间,信口雌黄,居然一下子开列出一百多部所谓“毒草”影片的名单,弄到最后,竟只剩下《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几部屈指可数的影片能逃过她的法眼。

  不断向毛泽东报告文化界的“敌情”,这固然是江青作为“哨兵”的本分。但她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充任指导文艺革命的“旗手”,用她的话说就是“种试验田”。毛泽东一再批驳“舞台上尽是帝王将相”,显然有“题材决定论”的意思,“好学生”柯庆施据此在1963年初提出“大写十三年”,并率先在他所掌管的省市举办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毛泽东向来对话剧不感兴致,为了表现对文艺革命的支撑,也只是象征性地观看了由军区话剧团演出的《雷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两部话剧。还是江青深知毛泽东的口味,她要从毛泽东爱好、也是最难突破的京剧着手“攻坚”。

  1964年6月5日,也就是毛泽东要江青就文艺问题“去找林彪同志谈一下”的当天,北京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报道出席开幕式的各界人士的长长名单里,江青的名字涌现在“有关的负责人”行列的最后一位。看似不显山露水,但因身份特别,江青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全部会演期间,毛泽东频频到场,先后观看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嫂》等剧目,其中不少后来成为江青册封的“样板戏”。毛所看剧目,有的显然出于江青的说动,例如《智取威虎山》。这个剧目当初并非后来成为“样板戏”时的面目,会演之初,《光亮日报》发表某剧评家的文章,在总体上确定这出戏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批驳看法。这招致了上海带队的张春桥的不满。此时江青已将上海视为自己的基地,与张春桥过从甚密,遂向《光亮日报》施压。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拉大旗,作虎皮。其实,《智取威虎山》即使后来成为“样板戏”,毛的评价也不高。

  会演期间,周恩来于6月23日主持召开座谈会,江青作了一个1967年5月公开发表时题为《谈京剧革命》的发言。毛泽东在26日读到会演办公室送江青审定的讲话记载稿,写下“已阅,讲得好”的五字批语。这份记载稿二千字左右,谈了两个问题,一是政治方向,二是艺术创作。与周恩来讲话时一再表现“不熟习”、“紧张”、“艺术上我还是外行”的谦逊相比较,江青似咄咄逼人。她一开讲就举出两个数字,一是全国有三千个剧团,绝大部分是戏曲剧团,“如今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封建主义一套”;二是全国工农兵有六亿几千万,另外一小撮是“地富反坏右”和资产阶级分子,为谁服务?接着,江青说了这样一番似乎义正词严、大方激昂的话:“吃着农民种的粮食,穿着工人织造的衣服,住着工人盖的房子,人民解放军为我们警卫着国防前线,但是却不去表示他们。试问,艺术家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你们常说的艺术家的‘良心’何在?”

  就在夸奖江青“讲得好”的次日,毛泽东作出文艺界“跌到了修正主义边沿”的批示,并发出将会“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的政治警告。这样的疾言厉色恐怕与江青质问“艺术家的‘良心’何在”不会全然无关罢。

  除了京剧现代戏,对于其他一些艺术形态,毛泽东都予以利用。10月6日,在周恩来的陪伴下,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出歌舞剧以民主革命时代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贯串全剧,因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却又颇具个人崇敬色彩,后来拍成彩色影片,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0月8日,毛泽东又兴趣勃勃地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称道“方向是对的,革命是胜利的,艺术上也是好的”。11月下旬,在一份反应香港观众夸奖这出芭蕾舞剧的资料上,写下“人们要革命”的批语,可见其高兴之情。10月13日,毛泽东在8天之内第三次去剧场,观看歌剧《江姐》,并登台接见全部演出人员。这一系列的举动,向世人发出一个信号:京剧要革命,芭蕾舞要革命,归根到底,人们要革命。革命成了1960年代中国的主旋律。

  当然,就毛泽东当行的艺术情势来说,无疑是旧体诗词。11月下旬,毛泽东对胡乔木呈送的《词十六首》作了精心修改。其中《水龙吟》组词七首系为赫鲁晓夫下台而作,毛泽东通过“膏肓病重,新汤旧药”的改写,显示出对“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的高度小心,表达了要将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