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七成独一代父母花钱给孩子买教养--中国国情
2011-05-01

  天气转暖,在中小学生上学的路上,涌现了一道新景致:许多3岁前的宝宝在老人的陪同下,早早地进了课堂,其中最小的两个月大。

  “现在的年青父母,不是忙着工作就是忙着玩,哪有时间管孩子?”4月26日,某大型连锁早教机构内,一对老夫妇无奈地说。最近,一项关于双独生子女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双独生年青父母“只生不养”,宁愿或不宁愿花钱给孩子买“教养”。调查也显示,他们的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由姥姥姥爷照顾的占30%。

  “四老”包养 孩子养得挺“金贵”

  个案一:天天游泳,还上老年大学的贺阿姨,最近不得不跟玩伴们道别,与老伴飞往英国。“我们老两口和孩子爷爷奶奶一家半年,轮班去英国带孩子、做饭。”贺阿姨告知记者,由于女婿在英读博士,女儿在当地一家大公司的研究室工作,压力都特殊大,两人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

  贺阿姨告知记者,为了更好地照料孩子,让挑剔的孩子妈放心,她特意花钱在国内学了月嫂课程。“那也不行,小外孙女刚生下来的时候不认床,放下就哭,我基本抱了她3个月。”

  个案二:在私企工作的张晓从筹备怀孕,就一直跟家里磋商辞职的事,愿望当两年全职妈妈,给孩子发明最好的成长环境。“全家开了好几次会议,结果孩子出身前一天,我还在上班呢。”张晓无奈地表现,“我们夫妻都是工薪阶层,辞职以后,收入少一半不说,连生育险也没有着落了,用什么给孩子好环境?还不如让她姥姥带着。”张晓说,“我妈太惯孩子,小家伙天天不停嘴地吃东西,快成小胖子了。”

  辽宁省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辽宁省海贝兰母婴健康教育中心总经理宋晓枚表现:“独一代”父母生下一个小宝宝,“四二一”(四位老人,父母,一个孩子)家庭构造让双方老人都将养育第三代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这就造成了许多年青父母对教养孩子参与不多,甚至干脆不参与。

  父母“砸钱” 早教中心寻抚慰

  在某著名早教连锁机构,记者与六七位奶奶、姥姥攀谈发现,老人们并不宁愿带这么小的宝宝来上课。“主要是孩子爸妈先把钱交了,一年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也不好退,我们只好带着孩子来玩了。”壮壮奶奶一边称赞孙子上课表示好,一边对记者说。至于早教效果,老人们广泛承认,孩子变得慷慨得体。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青父母“逼着”奶奶、姥姥们送孩子早教?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年青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为看重,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琪琪妈妈的答复很有代表性:“宝宝6个月的时候,我听见她姥姥拿着颜色卡告知琪琪:这是红色(音读shai,第三声并儿化),这是绿色(音读shai,第三声并儿化)。我和琪琪爸爸当时就决定,既然我们没有时间教孩子,就得赶紧给宝宝报早教班,让她接收专业老师的启蒙教育。”“我与老人育儿观念不一致的时候,就让老人听听早教老师的看法,减少婆媳争执。”彤彤妈妈说。

  专家提示 6岁前应建密切关系

  宋晓枚剖析,现在的“独一代”父母,通常工作压力都很大,许多妈妈生完宝宝3个月左右,就把孩子送到奶奶或者姥姥家,自己出去工作了,生怕延误了事业、前程。而这些父母,由于深感社会压力,所以往往更关注孩子的教育,期望下一代更早地接收正规教育,愿望孩子更优秀,未来的人生更顺利。越来越多的年青父母,将孩子早早送到了早教中心。

  “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这在专家之间达成共识。”多年从事早教培训的陈老师表现,“建议年青的‘独一代’父母无论多忙也不能将抚育孩子的义务全体推给老人,更不能报个早教班,就以为自己已经为孩子尽到了教育的责任。”年青父母可以在下班后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换,在节假日也要尽量抽出整块儿的时间多陪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6岁之前树立起密切的亲子依附情绪,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