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高中生肇事逃逸 其父背影道歉有无诚意--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26

  据《广州日报》报道,清明节当晚8时许,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汕头市区韩江路边被一辆250CC大马力无牌摩托车撞倒后双双离世。肇事者驾车逃逸。5天后,肇事者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竟然是一名在校高中生。投案次日,是这个孩子的18周岁生日。肇事孩子的父亲在电视上公开抱歉时背对观众,这引起了争议:有网友称,“背影抱歉”远远比车祸逃逸更令人无比恼怒;但也有部分网友以为,在媒体上公开抱歉并非法律或道义上的必需,抱歉本身已经能体现出诚意,对于情势不必过于苛责。


高中生肇事逃逸 其父背影道歉有无诚意--中国国情手册

  反方


  看不出半点真挚

  对于“背影”,我们的脑海里定格在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那背影,让我们读出了浓浓的父爱,可“背影抱歉”,不仅让我们看不到抱歉的诚意,而且让我们看到一个失败的“父亲”,其身上还有多少真正的“歉意”?

  肇事者是一位高中生,案发当晚他骑着这辆大马力摩托车,载着一位同是高中生的朋友出去兜风,这辆摩托车是花了8000多元压岁钱新买不久的。撞人之后逃逸。毫无疑问,这位高中生是在飙车,而其父亲无疑是位“推手”。明知道自己的儿子有“爱好刺激”的喜好,却给了其8000多元压岁钱买车,压岁钱这么多,想必家里钱不少,但又不加以严厉管教,最终酿成了悲剧。

  子不教,父之过。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卑劣行为,向公众抱歉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抱歉,却是要以真挚为前提。“背影抱歉”却透着一种狂妄,看不出半点真挚。或许其抱歉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意愿。

  “车祸逃逸”很严重,虽然远比不上药家鑫的凶残,但毕竟是撞死了两人,撞人后逃逸,本身就说明其人品很有问题,这显然与其父亲的管教是分不开的。自己的儿子出了这么大的事,要抱歉,也应当拿出诚意,至少让我们看到他的悔意,同时,也给其儿子一次惊醒。父亲如此“抱歉”,儿子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背影抱歉”远比“车祸逃逸”更让人恼怒。

  或许这位肇事者还不太懂事,但这位父亲却应当有个理智的认识,我担忧的是,他的狂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但愿他不是“李刚”式人物,但愿法律的公平,不仅给这位肇事者一个教训,而且给这位父亲一个教育。儿子的问题,也是父亲的问题。“背影抱歉”实在读不出一丝一毫的“父爱”,读到的是一种自恋式的悲痛。

  仍然在回避义务

  从华南虎事件中的官员抱歉,到“我爸是李刚”的李刚抱歉,再到如今肇事孩子的父亲的背影抱歉,这之中的经历有官与民之间的过渡、有真与假的过渡,也有诚与虚的过渡,细究这些抱歉,其实背后大有文章,抱歉的机会和形态、背后的动机、讲究的措辞,都使得本来单纯的“抱歉”,逐渐变得面目隐约起来。

  这很容易懂得,一个事故的抱歉并不能解决全体问题,甚至未必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得到公众的原谅和宽恕,但必需理清的是,抱歉是处置重大事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奏,是一次展现事故当事人态度和诚意的契机。

  “背影抱歉”无疑是一种姿势和诚意双重欠缺的低劣表演。这种搪塞了事的抱歉,其含义显而易见。难怪有网友直接批驳:背影抱歉,看来主要是出于给孩子减轻罪恶的斟酌,而非发自心坎的对受害者的歉意和对孩子管教不严的懊悔。也就是说,背影抱歉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而不是对受害者和公众舆论的回应,这样的抱歉依然是自私的,和驾车逃逸一样在回避义务。

  可是,虽然这种“毫无诚意”的抱歉不受欢迎,但更荒谬的是这种抱歉依然来之不易。因为在权力的狂妄和金钱的嚣张面前,每一次来自自负者的抱歉都是艰苦的。这里既有他们放下身段的千般不愿,也有他们面对公众的不适;既有对自身罪恶减轻的希冀,也有对公众舆论反击的恐怖和对如何承担法律后果的庞杂思虑。那么,如此抱歉,究竟价值几何?是肇事者的噩梦,还是公众的悲痛?

  正方


  也是一种真挚抱歉

  客观而言即使是一个“羞羞答答”的代子抱歉,也应看作是一种抱歉,而且也必定有真挚的成分。不可否定,通过公共媒体尤其是有声音有图像的电视抱歉,是会蒙受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的。在大批的相似的交通肇事案件中,自动向公众抱歉的本就不多。而其家长能大胆地走向电视台,表达歉意,即使仅敢露出背影其积极意义同样不容疏忽。至少比不敢直面问题、承担义务的家长要强得多。

  其二,从理论上说,虽然家长有教育引导方面的问题,但这种义务并不是无穷的。至少在自动向公众抱歉的责任上,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并无要求。也就是说,协助司法机关处置案件、执行相干赔偿决定、向被害方家庭致歉等,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但通过公共媒体抱歉,是一种高于普通“责任”的“额外责任”。所以,这样的“额外责任”即使有“半遮半掩”的成分、即使是“背影抱歉”,也不应过度苛责。另一方面,电视抱歉的道德惩戒义务后果极大,一旦公开在电视上抱歉,家长受到的负面谴责和鞭挞也将被无穷放大,有可能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些,也同样属于法定的责任之外的“不必要承担”,抱歉的家长选择“背影抱歉”也就有情有可原之处了。

  最后,一个抱歉真挚与否、诚意几何,并不仅以是否用“背影”来权衡。其抱歉和解决问题的诚意,主要还是看抱歉之后的切实施动。


  过多纠结情势没必要

  对肇事家长这种“背影抱歉”,只要态度是真挚的,没有必要在情势上太纠结。说实话,交通肇事对受害者家庭来说是一场灾害,但对肇事者来说也是一场不幸。特殊是对于报道中的肇事家庭,肇事者刚满18岁,可能是出于年幼无知的畏惧或多种心理原因选择了逃逸,这无疑是错上加错,肇事者家长5天后带着孩子去自首,是愿意承担义务的体现,也是愿望用这种自首行为来减轻法律的追究,为孩子的今后多留下些重新做人的机遇,做父母的心境应当不难懂得。

  家长愿意通过电视媒体向受害者家眷抱歉,这正是说明家长已经为自己孩子的行为表现愧疚,从带孩子自首到通过电视抱歉,笔者以为,肇事者家长的态度是发自心坎的。其实我们也知道,造成这么大的事故后逃逸,无论是面对观众还是“背影抱歉”,都无法填补孩子所犯下的过失,同样更无法取得公众的谅解,因此在“背影抱歉”的情势上过多纠结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李刚曾经面对镜头“泪流满面”地为其子向公众抱歉,结果非但没有引起公众的同情,反遭来“作秀”的质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们现在是法制社会,抱歉可以从道德伦理角度来窥测某些人的“良知”,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须要,但它不能代替更不能左右法律的审判,同时,眼下的经济转型社会期,很多人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更,特殊有一种“疑惑一切”的心理应引起注意,可以说,报道中的这位家长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抱歉,都无法驱除人们心中的疑虑,都会引来各种争议,如此,我们更没有必要对“背影抱歉”进行多种解读,从事情的进程中懂得抱歉的真挚即可,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法律方面,因为法律的公平比任何抱歉都重要。

  视察


  或是电视台设的悬念

  从新闻看,肇事孩子的父亲并不是自己自动到电视台向公众抱歉,而是他在接收当地电视台采访时,借机就儿子引起的这起事故抱歉。此时的“背影抱歉”,未必就是肇事孩子父亲的个人所愿。或许,为了引起公众的关注,电视台刻意拍摄了抱歉者的背面。真是这样,我们就没必要对肇事孩子的父亲说三道四,更不应当给其增长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否则,就有落井下石的意味了。


  目前,此案仍处于侦察阶段。重要的是,公众及其受害者家眷应多一些理智,既不因“背影抱歉”干涉警方的正常工作,也不因“背影抱歉”影响案件的公平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