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人教社缘何怠慢提意见的教师--中国国情
2011-04-21

  甘肃天水市一所普通中学的政治教师董喜才,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一《思想品格》教材存在内容硬伤等多项问题,持续8年来向人教社反应,却没能得到明确回复解释。2007年,董喜才登录人教社网站“人教论坛”发表看法,人教社政治编辑室的一位编辑与他联系,作了例行解释,但仍未解决反应的问题。2010年年底,通过媒体记者的牵线搭桥,看法书递给了人教社领导。近日,人教社邀请董喜才到北京当面沟通,后者提交了长达两万多字的前述版本教材质量问题剖析报告及建议。(《中国青年报》4月17日)

  董喜才在获邀进京参观人教社时,得到了该社编辑对于8年来反应问题未获回复的解释,“每年我们收到给教材提看法的信太多了,无法一一回复。”这番话可以引起两种解读,一是来信太多,工作负荷太大,人教社编辑及专门负责读者来信事务的工作人员没能注意到董喜才的建议,自然谈不上回复;二是董喜才的信虽然被读到了,但对初一《思想品格》教材的批驳未被接纳,因此用不着回复。

  如果第一种解读为真,“给教材提看法的信太多”,以至于超越了教材编纂单位人教社的负荷,就说明初一《思想品格》在内的中小学教材质量存在宏大问题,或者至少是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存在太大差别,教材的利用水平太低,即便没有质量问题,功效定位也有失衡、失当。由此可以反证,教育部发言人此前所谓“广巨匠生对责任教育阶段所有教材广泛满意”的表态是不能成立的。

  这么多读者来信提出看法和建议,数量多到了长期超过出版社处理才能,这家单位首先就有责任加派人手、进步效力,保证来自于教学一线和社会舆论的批驳看法可以及时传达给各学科教材编辑室、课本编著者、编审专家。另一方面,人教社还应将此情形向教育部进行汇报,自动发起教材质量与教学实践的专题调研。

  再来看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人教社很看重读者建议,但没有采用董喜才来信指称的问题及建议。从《中国青年报》报道引述董喜才指出的初一《思想品格》课本几点硬伤,以及他因此最终获邀进京与人教社座谈交换的两点情形看,教材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如果人教社有关领导和编辑在明知某类、某批教材存在与新闻出版总署有关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教育部教材质量要求不符的问题,又接到了读者批驳,仍然不予理睬,长期放任注水猪肉般的拙劣课本定向供应给全国的中小学,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渎职失职,也有违教育法规和教育部的教材编纂委托,构成了明显的违约。

  上述两种解读(可能性),均反应出人教社这样一家“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及教育图书研究、编写、编辑、出版和发行的大型专业出版社”,在教材质量管理、对特定读者看法的回馈处置、纠错机制等诸方面的弊端。教材是特别的图书,教师群体的评价,是决定一本教材好不好的最症结因素,但人教社却可以轻慢这个群体。因此,可以以为,这些弊端得以形成和延续,与人教社直属于教育部的优胜位置,并以这种“近水楼台”优势垄断较大份额的中小学教材市场,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密不可分。


  作者: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