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广东高校学分互认先行先试 学生不感冒日趋式微--中国国情
2011-04-21

广东高校学分互认先行先试 学生不感冒日趋式微--中国国情

  广东高校学分互认先行先试,如今却热度已过,渐渐趋冷

  羊城晚报报道 近日,江浙沪三省市签订了《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协定》,高校间将开展网上选课计划,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此举引起人们关注。

  高校学分互认,这在广东高校中已经实施多年,然而,如今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不少互选课程相继“倒闭”,这是为何?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广州的两个“大学圈”———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广州石牌地区6所高校,它们内部都开设了学分互认的公选课,但学生对此却积极性不高,学分互认制度大有“式微”之势!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因为学生有成见,还是制度有缺点?这或许能为长三角地区高校即将实施的学分互认带来启示。

  学分互认,广东高校开先河

  所谓“学分互认”,是指大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干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经转换作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一般来说,大学生只在校内选课,能够跨校选课,必定程度上扩展了视野,也为控制更多学科知识供给了机遇。但由于学分的顺利互认要以各校间课程共享为前提,所以真正实施起来并不简略。目前广东高校也正面临着一些艰苦。

  广东开展课程互选有近十年了,早在2003年广州石牌地区6所高校间便推行。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是从2005-2006年第二学期开端试行的,2006-2007年正式启动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各校开出的课程,公开给各校学生选报,都部署在周末或节假日上课。刚开端实施学分互认的时候,曾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媒体也给予了充足报道。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何“好处”?羊城晚报记者查阅到当时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通知:广州大学城高校学生跨校选课不受专业限制;取得的成就与学分,各校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予以承认;完成跨校选修课程,考试成就合格者,由开课学校发给单科成就证书;对跨校选课、修满规定要求学分的学生,颁发相应的专业证书;学生若提前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应许可提前毕业。

  互选课程,大多开不下去

  学分互认实施了多年,推行效果如何,这几年极少被关注。近日,记者在广东高校中采访发现,石牌6校联选的教育学、心理学很受热捧,由于华师在这方面很出名,所以报名的人数还蛮多,现在依旧在开课。但是记者在大学城采访了很多学生,他们都表现,极少听说还有学生在跨校选课,甚至有不少学生连10所高校间可以课程互选都不知道。

  尤其是在大学城,目前课程互选制度颇为为难。据了解,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跨校选课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少课程开不下去,有些课干脆撤消了。2007年3月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发出了一个通知,说根据报名情形,所开公选课程只有《英语口译》一门课达到了规定的最低开班人数,所以那个学期广外互选课程只开设了《英语口译》一门,其它课程暂不开设。

  这样的为难并不少见,记者在“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中看到,大学城10高校互选课程列表中,只有华南师范大学(8门课)、广州大学(6门课)、广州中医药大学(3门课)、广东药学院(3门课)和星海音乐学院(1门课)5所高校还有开设互选课,其他学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5所学校,所开课程都显示为“0”。中大一位老师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现,这几年公选课时开时关,主要是学生选得太少,开了没人上不得不撤消。

  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

  石牌某高校的学生告知记者,目前各高校还开设不少互选课程,也有学生选修,一般都在周末上课。华师历史文化学院的锐霞同学说,她报了六校联办的爵士舞蹈课,主要是因为自己爱好舞蹈。不过她说,虽然是6校的公选课,但其实班里大多数学生都是本校的,只有一两个是校外的。

  华师教务处泄漏,今年大概有1000名学生报华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华师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小祝同学就是其中一员,她说,上课时课堂上有200多人,有来自石牌6校的,当然由于上课就在校内,华师本校是最多的。

  然而,在大学城的大学生,对10所高校互选课的认同则很低,一位学法学的女生大一时选了华师的心理学科,是因为感兴致,后来就再也没选了。很多大学生表现,关于跨校选课的事,也看到过通知,同学间也讨论过,但最后周围的同学都不了了之。

  并且很多学生对这些互选课程还存在疑虑,“花了钱上课,自己的学分能否得到承认?”还有同学表现,对于跨校选课也偶有心动,但是因为跨校上课路程远,时间部署也很容易冲突,感到很不便利,所以也只好作罢!

  链接:

  “学分互认”是个舶来品,在欧美国家比较风行。目前,欧洲各国的学分互认主要通过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实现,这个体系是欧洲唯一比较胜利的欧洲高等教育学分体系。号称能“把学生带到欧洲,把欧洲带给学生”。

  参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高校,须要根据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有关参数和学科清单供给相干课程的详细内容、课程要求和学术水平等信息。这些高校还须要给学生供给能够进一步说明该学生表示的学习成就单和才能证明。为了保证可比性,参与学分互认体系的国家,在颁发学业证书的同时,还要附上一份“文凭说明”,以具体说明有关学业证书的性质、水平、内容和学生学习成就等相干情形。

  在美国,学生在国内转学是非常广泛的。学分可以自由转入和转出,包含从社区学院先学1-2年,然后转入4年制大学拿学士学位。当然,转学之前的学科内容需与新学校相干课程相相似,否则新学校就无法保证先前学分全体被承认。

  如美国的“克莱蒙特大 学联盟”和“常青藤盟校”,每个学校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教职员、学生、目的和特定的教学范畴,供给小型学校可以实现有特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但是学校之间又有跨校的调和机构,是学校之间保持亲密的联系,实现师资、课程、设施、支撑服务方面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