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李玫瑾:接受批评 不接受歪曲(图)--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21

  “我始终以为,一个学者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很少接收人物专访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法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知我,这一次确切是有话要说。打开李玫瑾的博客,涉及药家鑫案件她的评论和回应将近十篇,博客的更新频率超过以往。在新近的几篇博客中,有三篇是回应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的文章。很多人由此以为,李玫瑾眼里只有清华大学的教授。其实,这其中的原因是,在李玫瑾看来,肖鹰教授代表了一类人:“他们这些人是大学教授,不是普通的网民,他们作为有学术素养的人,应当知道自己不熟习的范畴是不能随意批驳的。”

李玫瑾:接受批评 不接受歪曲(图)--中国国情手册

李玫瑾:接受批评 不接受歪曲(图)--中国国情手册

李玫瑾(中)与2009届研究生


  一切都来得太仓皇。药家鑫案件审应当晚,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道德的、法律的、逻辑的所有讨论,尤其是孔庆东教授在网上的“开炮”,让李玫瑾措手不及地卷入了这场风波。

  不要让调笑专家成为一种风尚

  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六刀(又说八刀)致其死亡。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陪伴下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今年3月23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一般的犯法人想置人于死地,扎两刀就会走,可为什么药家鑫要持续捅六刀?这点让我很困惑。”李玫瑾在给药家鑫的问卷写道,“在女孩的呻吟中,你扎了她那么多刀,你在这进程中是什么样的心态?”这个问题在审案当晚的直播中也被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提问到了。

  “我当时没有想到会问这道题,因为专业问题是无法在电视直播中说清晰的。可由于是直播,所以我只能答复。”李玫瑾在直播中说,药家鑫连捅六刀(又说八刀)杀人是“弹钢琴的反复性动作”。在中央电视台对药家鑫的生活进行报道之后,李玫瑾作出了如此的剖析,这让很多观众认为,李玫瑾和中央电视台在为药家鑫辩解和开脱罪恶,很多人开端了诅咒,并为药家鑫扣上了“富家子弟”的帽子,调侃李玫瑾为“砖家”。之后的一个节目中,李玫瑾将此观点修改为“药家鑫的第一刀是有杀人的念想,之后的几刀则是弹钢琴的习惯性机械动作。”但即使是修改过的剖析,也仍然让她疲于去“应战”。

  李玫瑾应战的对手中,有的人名誉很高,比如孔庆东。在一段网络视频中,孔庆东评价央视关于药家鑫事件的新闻节目时以为其“毫无廉耻”、“毫无人味”,央视请来了一个“狗屁专家”来评论。该视频被敏捷分享,被网友以为是“很给力”的评论。虽没有直接点名李玫瑾,但其所指观众都能品味到。

  同时,凤凰网等媒体上也涌现了清华大学肖鹰教授撰写的《教授,请勿在亡者的伤口上撒盐》的文章。文章把矛头更直接地指向了李玫瑾,批驳她将“罪犯杀人的凶残”,“变成了艺术”,而这在李玫瑾看来是一种曲解。但公众尤其是网民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了代表“正义”和“良心”的一面,将李玫瑾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随意在一个论坛中找到李玫瑾的帖子,都可以看到对其不堪入目标人身攻击。

  争辩远远没有停滞的意思。《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当调笑“砖家”成为一种风气》以为,当今社会,调笑某些“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气”,因为他们习惯于“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但我以为,这不是风气,而是风尚。哥白尼是怎么死的?不正是公众调笑的结果吗?其实我已经认为很荣幸了,因为我没有活在秦朝,或者‘反右’和‘文革’时代,要不然我连命都没了!”在必定程度上说,已经是“众矢之的”的李玫瑾说到这里却并没有很恼怒的感到。

  做一个“不让步”的学者

  “我接收批驳,但我不接收曲解。网民骂我可以,但这些教授作为有学术素养的学者,应当知道自己不熟习的范畴是不能随意批驳的。”李玫瑾说此话时格外沉着,一字一板。

  尽管遭到了很多人的批驳甚至咒骂,但这一次李玫瑾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只剖析了药家鑫的行为,而没有剖析他的观念和动机,没有为他开脱的意思。”至于药家鑫应当判什么刑,李玫瑾对所有人都说,她不是刑法专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最多也只是愿望判决不要被舆论左右。

  在此之前,李玫瑾作为犯法心理学学者而被人记住,是通过2004年对马加爵案件的剖析。当时很多报道对马加爵表现同情,并“引导”读者认同马加爵是因为贫穷而杀人,很多人甚至质疑马加爵作案时精力是否正常。就在此时,李玫瑾的调查得出了新的结论:马加爵是因为无法面对潜意识而产生了心结,最终导致杀人。和现在一样,李玫瑾被众人剧烈地批驳,但一直强调专业素养的她也没有让步。

  2004年2月中旬,正值寒假。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三天内杀戮了同宿舍四名同学。案发现场整理得很清洁,被害人的尸体也被藏在了宿舍的衣柜里。马加爵作案后立即逃跑,办案刑警以为“预谋的特点很突出”。

  4月,一个刑警找到李玫瑾问她:“正在流亡的马加爵的犯法心理你有没有剖析过?目前我们搞不清他的犯法动机。”令刑警困惑的是,四名被害人都是穷学生,所以不可能为财;马加爵的犯法行为很有条理,现场“很清洁”,所以也不可能是精力病人作案。李玫瑾对这个问题也充斥了疑问,所以得知马加爵在海南落网后,她最关怀的也就是马加爵的犯法动机。

  第一次听说马加爵犯法动机时李玫瑾更加困惑了。海南警方介绍道:“据他自己交代是跟同学打牌吵架,同学说他偷牌,他很朝气就杀了他们。”在海南的流亡中,马加爵还买了复读机和10盘磁带,其中有两盘是他自己用方言录的音。至于内容,只有等广西警方“翻译”后才干得知。

  马加爵落网后,各媒体开端争相报道。“我当时的感到是,有些媒体在有意或无意地同情马某,而事实上则在对刑事审判进行着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导向。”网络上曾经传言,马加爵有一段时间逃课,是因为没有钱买鞋。一直等到学校发了助学贷款,他才买了一双拖鞋去上课。这个消息来源是一个女同学。“但我不清楚,没上课的马加爵没有女朋友,他的宿舍没有女生,为何同宿舍的男同学不知此事,却由‘某女同学’说出来?”李玫瑾几乎对所有的报道充斥了疑惑。“稍有专业背景的人都不会信任,所以我决定去云南昆明调查一下马加爵真正的犯法心理问题。”李玫瑾在得到了领导的支撑后,飞往云南。

  但李玫瑾最终没能见到这个让她迷惑很久的大学生。依照侦察程序,在李玫瑾达到云南的前一天马加爵刚刚指认完犯法现场,回来后就开端绝食,不说话,心理状况不是很好,办案的刑警不太愿望外来调查人员与他接触。但好在刑警们把所有的询问材料毫无保存地借给了李玫瑾。

  询问资料里涉及到犯法动机的部分,马加爵仍然说是“打牌”和“争吵”,但争吵的内容马加爵强调“什么都不记得了”。在去云南之前李玫瑾草拟了一份调查问卷传给了办案的同行,在分开云南之前她得到了答卷。“我当时很绝望,因为有些问题我不能继续跟进提问,但有一点我已经有了初步断定:马加爵杀人是为了一件不能说的‘某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