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从“超大班额”现象看中国教育失衡--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13

  “超大班额”现象带来的潜在伤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看重

  国内初中最大班额在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二中学,平均120人,最大班额竟然高达160人!排名第二的是驻马店市平舆县第五中学,平均班额105人,最大班额135人!排名第三的是南阳邓州市城区一中,平均班额112人,最大班额132人!(《中国青年报》3月18日)

  两会前夕,《我国中小学超大班额现象的调查》一度成为刚刚出版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中最具影响力的调查篇章。调查的完成者王雄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小学农村的小班额较多,农村学校学生数在显著降低;第二,大班额、超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县镇与城市,以县镇最多,且超过50%;第三,从小学到高中,大班额、超大班额逐步增多。

  首先,县镇大班额显著多于城市,突显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城乡教育问题是个老问题了,究其原因无非是资金问题。要想缓解这种不平衡状态,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别,政府就必需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改良和进步这些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为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进步供给经济上的支撑。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正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教育投入作保障,实现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能是空谈。

  198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对后来城乡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级办学格局。虽然国家为了转变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已经采用了若干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计划等,以区域调和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给予了政策倾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示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教育经费投人机制不完美,无法明确各级政育的义务和分担比例。在具体的经费调整中,各级部门到底以什么比例来投入?而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投入分配问题将更须要剖析研究;二、信息资源的分配不均。地区教学水平往往是和其信息资源息息相干的,许多地处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学校在这方面亟需大力改良;三、师资力气的分配不均。这主要是因为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的差别化。“良禽择木而栖”,好的师资当然愿意集中在办学调教好、待遇高的地方教学。

  而王雄还指出“从小学到高中,大班额、超大班额逐步增多”。同一个县城的学校,班额依然有很大差距。这具体原因就表示在学校发展不均衡。地方政府着力打造“重点高校”,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背景下,教育经费更多集中在城市的重点学校,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的宏大差距,家长学生也就想方设法进“重点”。笔者在这里暂且不说办重点的利弊。事实上,国外很多国家没有所谓的“重点学校”。比如瑞士,我们知道瑞士的教育可比中国发达。但其各个州在学生教材、分班办法、考试方法以及入学规定、学期长短等方面全然不同但在这些诸多不同之中,责任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平衡发展、不设重点学校则是各联邦州的共识。一方面,打造“重点”对孩子本身会造成“优劣感”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其只是在控制知识上有快慢之分而已。另一方面,“重点”的高负荷对教师也有极大的影响,如这种大班额就显著损害了教师的工作权和健康权。打造“重点”,实应郑重。

  教育发展失衡,使受教育的权利的水平的平等无法保证,这种趋势如若扩展,势必产生两极分化。政府亟需在公共政策的制订上要兼顾统筹,构筑平衡机制。(来源: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