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无经验就业尴尬 实习成本堪比上两次大学--中国国情
2011-04-11

  在大学时代学得的知识在找工作时发现“百无一用”,还要“回炉”实习学技能,在“大学生”这一身份的日渐式微的今天,诸多就业方面的为难也逐渐浮现。四月是大学生就业签约的高峰期,对于青岛的就业市场,记者进行了探访。

  先实习后工作,成本堪比上两次大学

  “几乎所有的招聘都要求"有相干工作经验",所以基本上大家都要用假期的时间来进行实习,即使学校不部署,自己也要找。”在某大学制药专业学习的小林告知记者,即使要找到一个实习岗位也并不容易,班里进行实习的同学大部分不仅没有工资,还要自己搭上交通费和住宿费。在外地实习的同学成本更高,“有几个在南方实习的同学,背井离乡的,有时候一实习要好几个月,破费数万,我们都说这成本能上两次大学了。”

  这些实习花销大多由学生家庭承担,实习单位极少向这些大学生支付报酬。

  教育部、财政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方法》中对实习生的权利责任作出过相干规定,如“不得部署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等。然而这项管理方法仅仅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大学生则再次面临身份为难。

  大学生:“知识没用不是我们的错”

  有许多大学生反应,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自己专业的目前状态完整“不搭界”,课本老旧,和社会脱轨,虽然能够较为完全地了解知识体系,不过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却大部分应用不到。

  大多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是为了“好就业”,然而等毕业时才发现,当年的热点专业如今已经泛滥,同期同专业的毕业生数以万计,得到的职位也难免给人 “难尽其才”的为难感。

  “现在认为大学学到的很多知识都糟蹋掉了,大学学习和工作上的内容完整没有关系。而且现在就业局面这么紧张,上大学的时候用了很多精神进行实习、学生工作等,并没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青岛大学经管学院的王彤说,她最后得到的工作和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像王彤这样,跨过专业寻找工作的大学生还有很多。

  针对这种状态,甚至有公司做起了“毕业培训”的生意,专门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供给“职场变身指南”。有相干专家表现,大学更重要的功效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整体认知水平的进步,真正权衡一所大学的不应是就业率而应当是学术水平,不应把大学看做批量生产员工的工厂。“如果大学毕业后还要为工作进行二次培训,而大学所学内容毫无效用,那么这应该是教育资源的糟蹋。”

  用人单位:不想成为“实习基地”

  记者在一些招聘会上看到,一个普通企业开出的本科生工资大约只有2000左右,而在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则能拿到4000~5000,这也令许多大学生愤懑不平。

  尽管技术工人岗位的缺口与日俱增,薪酬也颇具竞争力,不过,愿意到技校“回炉”的大学生仍然寥寥。青岛技师学院的梁老师告知记者,前几年还涌现过的大学生技校“回炉”现象这两年已经日渐稀疏,今年更是已经消逝。而在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的青岛,最缺少的就是技术类的工人,许多大型企业对这些一线操作员工许以重金,薪金尺度远超应届大学生。

  “技术类工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目前应届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多是可替代的。”一位企业的招聘人员说。

  招聘会上,一位企业负责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企业更愿望得到的是“熟练工”,由于企业自己展开培训成本高、代价大,所以基本上都不愿望聘请无法直接上岗的大学生,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改变最好在企业外完成。这些企业即使在接收在校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十分谨严,“核心部门确定不能让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去接触,单位无法提供应大学生真正的机遇深刻了解这一行业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