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南京理工大学禁止学生在校内骑自行车--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9

  近日,几起与高校相干的事件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制止学生在校园内骑车,南京林业大学等校园景致对外开放后环境遭到严重损坏……校园管理问题的凸显引发了人们对大学归属权的思考:大学校园到底是谁的?

  对此,一些专家以为,在公办大学占了绝大多数的我国,政府举行的学校显然属于国家所有,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学拥有的,只是校园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以这一前提为基础进行管理和改革,高校发展才干少走弯路。


  禁车也要一视同仁

  在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对于“学校该不该禁车”的讨论仍在继续。

  这源自学院最近的“禁车令”。按规定,学生在3月20日之后不得在学校教学区的楼道里停放自行车,否则将会被视为“无主车辆”而被拖走;同时学生必需在5月3日之前将停放在校内的自行车、助力车等“代步工具”带回家或自行妥当处置,5月3日之后制止学生携带任何车辆进门。

  而熟习南京高校的人都清楚,相似的规定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颖事。但对于这样的禁令,学生们广泛不懂得。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有学生提出,该院占地600多亩,从宿舍到教室步行要半个小时,如果没有自行车,高低课实在不便利。

  学生们广泛不懂得的是学校为何偏要力推此事,而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院长陆健解释,这是为了维护学校整体校园环境的安全。“由于学校里的自行车越来越多,不少学生以为高低课路上太过拥挤;另外,停放的自行车有时会堵塞消防通道,造成必定的安全隐患。”

  对于学校的这番解释,不少学生表现难以接收。“为什么禁令只规定我们不准骑自行车,却没有制止老师开车,难道自行车比轿车更危险?”

  学生们的反应不能说毫无道理。近年来校园内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愈发频繁。就是在今年3月31日早上,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门口就发生了一起车祸,而肇事者是一名开车的老师。当时,男老师开车进入校园,拐弯时车头右前侧擦到了一名女同学,女同学当即被带倒在地且双腿卷入车肚,幸好校门口执勤保安及时叫停汽车,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表现,校方制订这些条例无疑是想便利管理。但若仅从自己管理的角度动身,而不斟酌学生感受的做法是有失公允的。“学校既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既是管理者的也是被管理者的,这两者虽然角色不同,但位置应该是平等的。如果限制学生骑自行车,那么也应同时限制老师开车,绝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校园要不要对公众开放?

  南京理工大学的二月兰,南京林业大学的樱花……大学校园里的景点不知何时起成了游人们踏青的新宠。

  在南理工大学校园,放眼望去,水杉林里的游人三五成群,或是拍照,或是散步。一位在二月兰花圃边参与保持秩序的学生告知记者:“刚开花的时候,一些游客在这里拍照,为拍摄效果,他们就走到花丛中,踩出很多坑。游客络绎不绝,这些小坑先是被踩成大坑,然后又被踩成小路。”对此,该校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小温显得很无奈:“我在学校呆了将近四年了,二月兰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妙的回想,但是每年的花期,都有大片的花朵被踩倒,太惋惜了!”在他看来,游人“超标”是造成二月兰被损坏的根本原因。

  许多拥有美景的校园都面临相似的问题。南京林业大学在老图书馆和科技大楼之间栽了30余株樱花,每年春暖花开时,这里就成为市民赏花的必选之地,而人一多,就有些“不文明”现象随之发生。为了营造出“落英缤纷”的俏丽场景,有人就动手摇树枝、扯树叶。“我们的学生很焦急,在树上拴上小便签来呼吁大家停滞这样的不文明行为,但是学校目前还没有什么措施管理或限制外来的赏花人,这让我们的管理很被动。”该校唐老师告知记者。

  大学校园到底要不要对公众开放?江苏淮阴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江应中教授以为,国外不少大学是没有围墙的,我国虽然有特别的国情,但政府举行的大学理应对公众开放,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事实上正在发明条件开放,比如,邀请中学生及其家长参观校园和实验室。问题的症结不是要不要开放,而是如何开放。社会公众的心态可以懂得,高校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无可非议,倘若既满足社会公众的游览需求,又在保持正常教学、生活和管理秩序基础上扩展高校著名度,这样“双赢”的开放何乐而不为呢?记者注意到,虽然向少数大学用出售门票的手腕掌握社会人员进入校园的做法引起众议,但有关律师也表现,只要程序合法,尺度合理,支出公开、透明且用于公益,恰当收费其实是可以的。显然,无论是公众需求,还是高校管理,都要增强沟通懂得,都要体现文明和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从“要大学还是要大路”到“既要大学又要大路”

  有业内人士以为,南京校园禁车以及校园美景遭“毁容”等事件引发的争议,背后的焦点是某些高校的扩大欲和掌握欲。

  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沿线的繁荣地带,坐落着三座著名高校。近年来,地处闹市加之高校扩招,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交通极为拥堵。此时,政府尝试在南京郊区划拨3000—8000亩不等的土地,低价出让给这些高校,试图让高校“搬家”,将市中心的主校区集中迁至郊区的宁静地。然而,这一对高校和城市规划都利好的政策,学校似乎并不领情,最后,政府在各种原因之下让步了,三所学校不仅主城区的校园“岿然不动”,还在郊区组建了新校区,有的甚至还在多个校区大张旗鼓地搞建设。

  高校的种种自发行为引发了人们对高校归属的思考。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专家以为,大学是国家的,也就是社会的,是全民所有的。以种种理由阻碍正常的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学校是在把国家和社会的高校当成了不容“外人”染指的“象牙塔”,此中“外人”甚至包含它正当而合法的所有者。“政府为他们划拨了土地,辅助建设了新校区,但他们却以自身利益为重迟迟不肯搬迁,甚至不让在校园地下修路以缓解城市严重的交通拥堵,这样的高校到底姓"公"还是姓"私"?”

  3年前,南京市为了买通城中往城西的交通结点,决定挖一条地下通道,就因为通道要路过三所名牌大学的地下而遭到反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规划仍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

  近十年来,大学城敏捷突起,现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有五六十个。集中划拨土地,用于高校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为了高校之间在硬件设施和学术资源上实现共享,避免反复建设和资源糟蹋。然而,遍观所有的大学城,哪所高校不是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哪所高校不正在大张旗鼓地搞建设、忙扩大?如此造成的结果究竟应由谁来埋单,究竟应当谁来承担?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巨匠之谓也。”历史传承下的百年高校,重要的不是大批建设恢弘的高楼广厦,更不是“割据”一方。多出巨匠,多造就栋梁之才,这才是高校的本真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