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校漂族”难舍校园 专家:应引导走出过渡期--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6

  他们是一个特别群体。虽然群体中的人已从高校毕业,却仍在校园周边生活和学习。因为有一个信心在支持着他们“校漂族”: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呼和浩特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租住在学校邻近,涌现在学校的自习室、食堂等地方,严厉执行着一套学习计划,在他们当中,有的人甚至已经毕业两三年。他们是寄居在高校周围的一个特别群体,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的生存状况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校漂族”的成分庞杂:有考研(论坛) 落榜的,有在职人员筹备考公务员充电的等。

  为追逐理想而“漂”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邻近一间平房里记者见到“校漂族”紫鹃时,她正在为考研劳碌着。租住的房内陈设十分简略,除了一张桌子、一张床外,就是桌上堆满的很多考研的书籍和温习材料。据紫鹃说,她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级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非常勤恳,那时她就想在毕业后能够考研,然而在2010年全国研究生(论坛) 招生考试中,因英语(论坛)成就差两分而与研究生失之交臂。毕业后,她也曾尝试着找过几次工作,但屡次受挫。苦闷之余,为了不放弃理想,紫鹃征得父母的赞成后,在母校邻近租了一间房子,再一次开端了她的考研生活,尽管对未来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她还是决定要试一试。问到紫鹃缘何选择留在母校邻近为考研作筹备时,她说在校园内才干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她的同学中也有不少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重点大学周边。

  校园是他们的避风港

  家在赤峰的王强刚在呼市找了份工作,因单位住房紧张,新进人员只能在外租房居住。谈起自己的生活时王强说:“‘校漂’只是我生活的一种过渡,绝不是我生活的常态。”对于刚刚毕业的王强来说,学校是这座城市中他最熟习的地方。王强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在高校周围买东西既实惠又便利,哪个餐馆有什么地方菜,哪家商店最廉价他都一清二楚,而且居住在校园邻近还能够让他找到家的感到,消除他独在异乡的孤单感。同时休息时间还可以去学校图书馆查查材料,找一些对自己工作有用的书籍看一看。

  小范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校园内租了一个门面,开了一家小店自主创业,谈起“校漂”生活时他说,当初报考大学时他不想学师范,但做老师的父亲却给他讲了许多理由,要他填报师范大学,他也据理力争过,最终拗不过父亲,高考(微博)填报了师范大学。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比较好,毕业时,他去求过职,有好几所重点中学都要与他签约,他故乡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也愿望他能回去任教。小范却明确表态,他对教书不感兴致。他还说现在国家有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还可以免除各种税收,因此他选择了一边创业一边再选择一份理想的工作。

  专家:应正确引导走出过渡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红艳以为,对“校漂”这个问题,不能简略地去确定或否认。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大都须要一个适应期。一些人暂时无法适应社会,或者是不愿去适应社会,大致是出于依附心理、回避心理、现实斟酌等几种因素的须要,把学校当成了可以栖息的象牙塔和避风港。如果连续半年或者一年,还是比较正常的,但不要“漂”的时间过长,毕竟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校园不是永远的避风港。因此对于这些从学校跨入社会,把“校漂”作为临时状况的毕业生而言,如何走出“校漂”显得尤为重要,要大胆直面社会的剧烈竞争,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为自己做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去迎接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