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房地产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重庆公租房、户籍制度、考核基尼系数三项改革透视--中国国情手册
2011-06-18

  新华网重庆6月18日电(记者 刘健 王晓磊 刘卫宏)重庆三记改革重拳,“砸”向百姓怨气大、呼声高的难点范畴:“市民住房难”“农民工进城难”“收入差距过大”

  去年2月,启动住房制度改革,震撼全国:未来3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解决30%左右的“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半年后,首次以省(市)为单位开端城乡户籍制度改革,10年内让1000万农民工“拥有城市同期待遇”转户进城;今年1月,着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率先将权衡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在未来5年将当地“基尼系数”由0.42降至0.35,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

  尽管仍需继续攻坚克难,但许多百姓开端圆梦:截至目前开工建设公租房265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已有3万户入住;200万农村户籍人口转户进城;上调最低工资尺度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下降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展社保笼罩面等收入分配改革启动。

  在社会转型正在加速、社会建设亟待完美的大背景下,重庆通过改革实践化解社会深层次矛盾,追求科学发展的突破点。

  攻坚克难--找准体制性缺点 破解社会难点

  能不能选准改革的突破点,是破解“市民住房难”“农民工进城难”“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电视剧《蜗居》的热播,折射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重庆解开“市民住房难”的金钥匙是转变“畸形的市场单一住房供给体系”,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束缚”的双轨运行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

  重庆市以为,城市住房供应体系的合理构造应当30%是政府供给的保障性住房,70%是市场主导的商品房。为此重庆公租房由政府出钱建设,以市场价60%的价格租给中低收入者,只要年满18周岁,在重庆主城区具有稳固就业和收入来源的无房户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尺度的城乡居民均可申请。

  相对于住房难,农民进城难也是城市化亮丽景致下的一道伤疤。一纸薄薄的户口,割裂了城乡利益。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着力于“下降准入条件”。市城乡统筹备专职副主任徐强告知记者:“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在准入条件上有了创新突破,成为全国城镇户籍准入最宽松的城市。”转户进城的条件印证着这一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设定在主城区工作5年、县城3年等准入条件,避免“一窝蜂”进城,适度放宽主城区户籍准入条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涌现城市贫民窟现象;对31个远郊区县,进一步放开落户条件,扩展城市规模;全面放开乡镇户籍准入条件,勉励农村居民到乡镇聚居区居住。

  “农民工转户第一人”陈刚说:“我一家人在城里打工、生活20多年了,受够了没有城市户口的苦头。以前两次申请转户,因为没有大专文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30平方米而被谢绝。现在愿望实现了!”

  缩小收入差距、下降基尼系数同样是难啃的“硬骨头”。重庆市下降“基尼系数”重要在于“富民”,进步居民收入占比。未来5年,重庆将力争使居民收入占比达到50%左右。具体措施包含:适时调整最低工资尺度;下降民营企业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展社保笼罩面;完美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进步高收入人群社保缴费尺度;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措施克制高收入人群收入过快上涨等。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缩小贫富差距不是"劫富济贫",而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好事办实维护百姓利益 制度设计周密

  无论是公租房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还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举措,都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从政策设计、改革目的,到细节调整,重庆市坚持“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则,周密地设计改革方案。

  从长寿安顺村子户到主城江北区花园树街道的“新市民”徐树平,拿出一张工资条:“以前我干了20年,身份是乡下人、农民工;现在我是城里人、正式合同工。每个月的工资条增长了许多新内容:养老保险120元、失业保险15.4元、医保33元、住房公积金208元……工资也涨了600多元。”

  工资条背后透出的是重庆户籍改革的本质:让进城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否则,城市户口只是一张废纸。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解脱了“就户籍改户籍”的传统思路,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如进城农民与市民共享的保障房体系、完美公正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子女入学体系、促进就业的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以为:“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本质性意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进城农民享有均等化服务和下降进城门槛的尺度。”

  公租房建设背后有着更多的问号会涌现“开着豪车住公租房”、“被骗购”等新型腐烂吗?

  重庆市从制度设计、机构设置、程序审查、社会监督和义务追究等五方面入手,确保公租房的配租公开、公正、公平。症结节点的掌控十分重要:申请公开,树立了联通社保、税收和公积金管理等系统的信息网络,严厉审核,网上公示;摇号配租,全程监督;退出严厉,对承租人实施年度收入申报核实制度,由于收入进步和自购房等原因不再符合条件的,政府强迫收回。

  特殊是为遏制“保障房被倒卖牟利”现象,重庆市规定,公租房租客住满5年后,可以成本价+银行利息购置自住,但是不得上市交易,购置人如须要转让,由政府回购,回购价格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不会随房价的上涨而上涨。“公租房永远姓"公"。管住了公租房上市交易的闸门,没有利润可图,就能有效防止腐烂。”重庆市领土房管局局长张定宇说。

  记者在公租房摇号配租现场看到,现场工作人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监察部门人员见证了全部摇号进程。至今,已有近500人被撤消申请资历。

  以下降基尼系数为目的的缩小收入差距的改革也设计了诸多“硬杠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法规处处长梁涛说:“重庆已肯定将最低工资尺度上调年限由"两年一调"变成"一年一调",同时,严厉监督企业上调人均养老金和社保缴费水平。”

  再严谨的改革方案也须要实践中调整完美。难能宝贵的是,重庆市在三项改革中,不断吸纳民意。

  6月7日,重庆市宣布对公租房政策进行微调。最为引人注目标对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住房艰苦家庭、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三类人”,撤消了之前“单身人士月收入不高于2000元,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于1500元”的收入限制。

  重庆市去年职工家庭工资及财产性收入人均2992元,仍属低水平,因此公租房申请平均收入限制订为1500元,实际将许多买不起房的人挡在“高门槛”之外。副市长凌月明表现,“微调”主要让更多“夹心层”人群“住有所居”。

  无独有偶。去年8月重庆启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最关怀的土地问题规定:许可转户居民3年内继续保存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个多月后,顺应民意,补充规定:过渡期停止后,可继续依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处理农村土地,不强迫农民退出土地。一下子解开了许多农民的“土地心结”。

  不断完美,甚至自我“否认”,最大限度地顺应群众的意愿,是改革顺利推动的保障。

  改革成本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分担改革成本

  钱从哪里来?这是困扰诸多民生改革的难题。重庆市的答案是,一方面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避免改革成为“走秀”;另一方面,奇妙设计,让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共同承担成本,避免改革被钱“压倒”。

  记者来到重庆首个公共租赁房聚居区--民心佳苑,只见超市、小学、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不亚于中等水平商品房。60多岁的姜继民一家6口人,每月800元租到一套80平方米3室一厅的房子。“以前我一家人挤在31平方米的小房子,我和老伴打了十年地铺。”

  大面积建设公租房,意味着宏大的财政投入:计算土地出让金减收和建设成本两项,仅在重庆主城区建设的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约需成本1000亿元。一边是“百姓安居”,一边是“土地财政”--面对这道选择题,重庆市选择:摒弃“卖地生财”小账,算好“为民生财”大账。

  6.7万元这是每个重庆“新市民”的进城成本,包含“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仅去年和今年两年预计的33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重庆市的户籍制度改革成本约需2010亿元。

  “缩小收入差距”中,仅扩展就业一项,重庆出资5亿元扶持1万户微型企业,带动10万人就业;对扩展就业的企业税收优惠,仅去年就达180亿元。

  清华大学教授王传利说:“解决民生问题,这不仅仅是基于社会公正正义的要求,更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实干,以解决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之间的关系。”

  改革须要勇气,也须要智慧。作为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重庆市去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991亿元。“宏大的民生改革成本,会不会使改革无法持久?”面对社会疑虑,重庆市“撬动”社会各方分担成本。

  “重庆公租房建设并不是用政府的欠债来筹集资金,而是依附国有资本施展"第三财政"的作用。”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详细地解析了“公租房资金来源图”:重庆市选定的国有建设企业先行筹措资金,财政拨付部分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补助企业融资,争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公租房的房租投资收益率约为6%,用于支付资金利息。

  崔坚说,一方面投资建设主体拥有所建公租房的完整产权,享有升值收益,可抵押融资,但无房屋定价权和转让权。另一方面,公租房收取房租,存在现金流,不会形成坏账。

  重庆市测算,去年和今年两年转户的2010亿元总成本中,企业需投入1229亿元,主要分摊农民工转户后的养老、医疗等成本;转户农民个人作为直接收益者,需投入465亿元,主要用于缴纳自身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政府“四两拨千斤”也需投入316亿元,主要用于转户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引进就业企业社保缴费补差,以及公租房、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户籍制度改革相当部分的成本不须要当期支付,比如由于转户对象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大规模的养老和医疗资金支付会在一二十年以后。

  重庆已启动的上调最低工资尺度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下降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展社保笼罩面、扩展就业等收入分配改革,也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改革成本,保证改革顺利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