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房地产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专家:保障房分配面临“四大难”--中国国情手册
2011-05-23

  新华网福州5月22日专电(记者来建强)业内人士及专家接收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保障房实现公正公平分配,面临准入、公示、管理、退出“四大难”。

  科学设置准入门槛,是实现保障房公正分配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准入门槛由谁来设,有哪些条件,是问题的症结。目前,绝大多数地方保障房准入门槛由主管部门制订,社会公众无缘参与,有的甚至是地方主管部门领导拍脑袋决定。

  准入门槛应有哪些条件?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柳文定介绍,保障房建设指标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解。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保障房实际需求等状态不同,准入门槛也会有较大差别。另外,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实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不同形态保障房,笼罩不同层次的住房艰苦群体,其门槛条件各有各的针对性和实用范围。但往往是条件多了,操作起来就增长了难度。尤其在申请人收入这块,统计不全面,导致一些地方涌现“开着宝马住保障房”的现象。

  公开透明监督难,是实现保障房公正分配面临的另一道难关。2010年底,深圳市政府在保障房大规模开建以来进行第二次分配,就引发了一些社会争议,申请人的信息公示当时难以令公众佩服。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锋接收采访时说,涌现这种情形,症结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公示的申请人信息透明度不够。

  “公示就是让公众来发现问题,而不是隐瞒信息让公众发现不了问题。在如何公示上,政府部门应采用开放态度,而不是躲躲闪闪。”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以为,在保障房分配公示环节,许多地方政府部门第一反响常常是回避社会监督,从公示环节患上“节假日公示综合征”可见一斑。

  第三道难关是管理难。现在各地的机构设置大多为住房保障部门和居委会、物业公司,并由其进行日常管理和核查。实际上,仅靠物业公司的检查、管理是不够的,因为其作为企业,不具有相应的行政职能;物业服务合同商定的只是民事权利责任,不具有行政强迫性。

  最后是退出难。柳文定说,申请者何时有私车开了、在哪里又买商品房了、收入是否变更了等等这些情形很难及时发现。一旦发现承租人条件超标或违背规定,一般都是让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告诉,并耐烦做思想工作劝其腾退,难以对承租人强迫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