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四川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成都弥牟镇温姓家族5代1500名子孙祭祖(图)--中国国情
2011-04-04

温家族人祭祀先祖。

  昨日,91岁的退休老师温立梧老人起了个大早。她特地穿上新买的衣裳,带着儿女、孙子和重孙四代八口人,从新都驱车赶往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

  “我的根就在‘温家寨子’。我很小出门在外,这次必定要回去看看。”在温立梧看来,回娘家无疑是个盛大的节日。她要去的,是正在举行的“温氏馀庆祠祭祖大会”。6年来,每逢清明前夕,温家人都聚在一起祭拜289年前入川的先祖文英公(原名:温圣远)。

  昨日,与温立梧一同祭祖的温家人至少有1500人。族长温成然告知华西都市报记者,这是恢复祭祖6年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往年,后生们上完祖坟就算停止了。今年不同,除了上坟,子子孙孙都在新落成的祠堂里跪拜祖先的神位,磕头上香,表达孝心。祭拜停止了,我们坐在一起吃坝坝宴,族人之间沟通情感。”

  5代人祭祖摆了150桌坝坝宴

  昨日上午9点,500名温氏子孙从位于弥牟镇的“温家寨子”动身,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向入川始祖文英公的坟冢所在地红枫村。前去上坟的队伍,包含新都、广汉、彭州、什邡等地的温家人,最远的有从武汉远道而来的温家后人。半小时后,在一块立于同治年间的坟冢前,温家后人们磕头上香,放响鞭炮。

  族长温成然告知华西都市报记者,文英公后代至今已有15代人,子孙后代少说上万。早在清朝时代,温氏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后代人中过举人、出过武魁解元,涌现了“温半榜”、“一解九举”的名门望族风范。

  然而,到了近代,温家的祭祖活动曾中途停止过50多年。直到2006年,“清明节祭祖”习俗在后代子孙的倡导下,再次重启。

  为了让更多族人祭拜祖先,温家几代人专门成立了温氏宗亲会,设立了11个省内联络员和一个省外联络处,责任号令族人参与。此后6届,参加祭拜的人越来越多,远在河南、内蒙古、贵州的温家人得知后,都曾派代表来参加。

  在温成然看来,祭祖是温家人追思前辈、感恩先祖的一种方法。为了便于后代子孙们联络情感,祭祀活动停止后,特殊部署了150桌坝坝宴,供前来祭祖的5代子孙享用。

  消逝10年“温家寨子”又重现

  “有请温氏九世孙女温立梧向入川考妣神位行礼!”昨日上午11点,在新落成的温家寨子里,“温氏馀庆祠”里传来祭祀官的声音。

  91岁的温立梧是温家年纪最大的长者,这是她有生之年第二次来到温家的祠堂。她颤巍巍的双手指向正在与族人交谈的儿女,“我把儿女、孙子、重孙都带过来了,让他们感受这份孝心,让他们感恩宗亲。”

  “参加祭祖的少说有1500人以上,人数比去年翻了一番。大家都想看看新寨子是啥样。”族长温成然告知华西都市报记者,先祖于雍正年间建成的温家寨子,向来是族人聚首的地方。2001年,因某厂在此地建厂,温家按规定将土地出让,拥有263年历史的“温家寨子”不复存在。

  之后,温家几代人在修族谱的进程中,兴起了重修祠堂的念头,该想法受到大批族人的支撑。最后,由两名“佐”字辈的从商后人出资,在原址的不远处重新修建,最终于去年底落成。

  “今年是温家人第一次在新祠堂祭祖。以后的世世代代,子孙都会在此相聚,将孝心发扬光大。”族长温成然表现。

  链接“温家寨子”

  清朝雍正元年,温圣远举家18人从江西省上犹县动身,历时8个多月,来到成都府新都县八阵乡(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定居。他教书育人,向后辈传授诗书礼仪。膝下3子,辛劳劳作,造诣一段家业。其中,二儿子温世朗精通算术,为朝廷丈量土地,得到奖赏。后购置土地十八顷。文英公命大儿子温世明负责温家寨子的选址和祠堂的修建工作,于1738年建成。

  清朝时代,温氏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后代人中过举人、出过武魁解元,涌现了“温半榜”、“一解九举”的名门望族风范。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卢佳丽摄影刘亮

(编辑:SN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