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湖北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记者向新闻学子讲述行走日本震区的难忘经历(图)--中国国情网
2011-04-03

记者陈世昌、徐剑桥,向现场百余位新闻学子讲述了行走震区的难忘经历。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陈博雷 徐啸寒 实习生魏晓洁 通信员谢雅维 张全友

  “到灾害的现场去,这是记载真实的须要、是记者的天职。”昨晚,“楚天都市报校园文化行·记者进课堂”活动走进武汉大学,本报赴日本地震灾区一线采访归来的记者陈世昌、徐剑桥,向现场百余位新闻学子讲述了行走震区的难忘经历。

  挑战,来自地震更来自核辐射

  这是本报首次派记者出国采访重大灾害性报道。虽然陈世昌和徐剑桥都有多次重大灾害报道的经验,但他们仍坦言:此次赴日采访的挑战性空前。“首先是语言不通、缺食少粮,再是余震不断,更令人恐慌的是核辐射阴云。”陈世昌说,现在想起来都还有一些后怕。

  徐剑桥向同学们讲述了灾区写稿时的“惊心动魄”:在仙台小旅馆写稿的那个晚上,余震不断、手机不停收到福岛核电站爆炸的信息,身旁不断有人催促逃跑……“一会儿工夫,屋内的十多人只剩下三个人,感到像突然被摈弃了。最终,我们传完稿件后连夜向北方退却。”

  灾区采访的艰辛让大家唏嘘不已,但当听到本报记者通过衣服识别和大声喊“中国”的方法,成为首批胜利找到中国救济队进行采访的媒体时,同学们信服地鼓起掌。

  震动,来自灾害更来自真善美

  陈世昌告知同学们,日本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灾区情形有很大不同,对日本灾区影响更大的是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一瞬间里,人就被海水卷走,根本回避不及。“在日本灾区,我们没有看到非常惨烈的人员伤亡气象,但一片片的废墟同样令人无比心痛。”“灾害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和反思很多。”陈世昌说,每次面对灾害,他都会认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的微小,而人性在灾害中显出的闪光一面又那么令人刻骨铭心。

  来自辽宁的赵师傅,在几近坍塌的废墟中为妻子守灵;中国国际救济队的队员,在最危险的灾区一线搜救;白发苍苍的日本老太太,专程给中国留学生送来家里的棉被;日本方便店的小老板,得知本报记者一行来自中国,硬是不愿收一分钱……两位记者回想起灾区一个个平常而又令人激动的身影,同学们也为这些人们响起致敬的掌声。

  现场对话

  灾害面前,人类是一个共同体

  昨晚讲座现场,武汉大学的学子在提问环节踊跃互动。从地方媒体有无必要赴日本采访,问到记者在前方采访如何保护自身安全,一些问题直指新闻内核,氛围非常热烈。

  问:地方媒体有无必要赴日本采访?

  徐剑桥:网络上也有不少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应当说,对于日本地震,这是中国首次有这么多不同层次的媒体进行聚焦。灾害面前,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去现场,是媒体记者的天职。记者的报道不但是真实的新闻,还将成为名贵的史料。

  问:报道“两会”和报道突发灾害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徐剑桥:前者有足够的时间做功课,比如提前查找相干材料,做足选题策划等;而后者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做这些筹备工作。

  问:报社选择你们两位男记者到灾区一线,这种选择里是否有性别差异?作为女记者,是否很难获得这样的机遇?

  徐剑桥:这种选择并没有性别方面的斟酌。我们在日本灾区,就碰到国内媒体的许多女记者。

  问:同样是地震灾害,您这次采访和汶川采访有何不同?

  陈世昌:在汶川地震时,你可能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性命,在你面前逐渐消逝,那种无助和悲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而在日本,由于海啸过后,留下的都是废墟,不会像汶川地震一样,带给人心灵最直接的冲击。另外,日本地震采访,由于赶时间和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没有能深刻采访到灾害中更多的日本大众,这是非常遗憾的。

  问:出门在外,采集信息,你们更多的是依靠后方的支撑,还是靠个人更辽阔的人脉?

  陈世昌:作为记者,必定要有团队意识。我们在前方采访,后方有壮大的支持团队,他们每天将收集到的有关湖北人的求助信息发给我们,我们的稿件,由后方编辑记者进行兼顾。当然,在前方,广结人缘也很重要。

(编辑:SN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