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中国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正视我国土地问题的三个难以为继—专访徐绍史--中国国情网
2011-07-05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王立彬)今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TuDi]日”。国土资源[ZiYuan]部部长、国家土地[TuDi]总督察徐绍史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土地[TuDi]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土地[TuDi]利用与管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维系着国之命脉、民之根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虽然全国‘土地[TuDi]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索却贯穿着每一天。”

    过度消耗低效用地[YongDi]的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

    记者:围绕“土地[TuDi]与转变发展方式”,今年全国“土地[TuDi]日”主题是“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促节约是不是保耕地[GengDi]、保发展的必由途径?

    徐绍史:节约集约用地[YongDi]既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GengDi]资源[ZiYuan]不多,特别是耕地[GengDi]资源[ZiYuan]不足,人均耕地[GengDi]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用地[YongDi]总体上依然粗放浪费,许多地方新城、新区快速扩张,城镇低密度、分散化扩张态势明显,工业用地[YongDi]容积率仅为0.3-0.6,农村地区空心村、闲置废弃地普遍存在,空闲用地[YongDi]占村庄用地[YongDi]比重达10%-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YongDi]需求刚性上升,土地[TuDi]资源[ZiYuan]刚性约束进一步显现,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用地[YongDi]形势更加严峻,土地[TuDi]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ZiYuan]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TuDi]资源[ZiYuan]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唯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全面落实资源[ZiYuan]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土地[TuDi]节约集约利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TuDi]的资源[ZiYuan]性消耗,以土地[TuDi]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TuDi]资源[ZiYuan]供需紧张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YongDi]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TuDi]管理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

    节约集约用地[YongDi]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破解“双保”两难局面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适度扩增量、重点放流量、集中挖存量”,统筹安排建设用地[YongDi]规划空间和计划指标,充分发挥土地[TuDi]利用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TuDi]资源[ZiYuan]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资源[ZiYuan]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状况的价格机制。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给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土地[TuDi]供给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要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土地[TuDi]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用地[YongDi],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YongDi],当前特别要重视盘活低效利用、批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TuDi],严控新增用地[YongDi],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YongDi]的倒逼约束机制、政策激励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要以全面推进资源[ZiYuan]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契机,探索建立行政区域、产业园区、规划审批、项目审查等多层次节约集约用地[YongDi]评价体系,完善并严格实施节约集约用地[YongDi]标准,通过土地[TuDi]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对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TuDi]资源[ZiYuan]的依赖难以为继

    记者:当前一些地区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YongDi]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ZiYuan]问题,能否继续依靠开发后备资源[ZiYuan]解决问题?

    徐绍史:“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耕地[GengDi]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线”,耕地[GengDi]保护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课题。要确保我国95%粮食自给率,18亿亩耕地[GengDi]红线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然而,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TuDi]开发,我国耕地[GengDi]后备资源[ZiYuan]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GengDi]后备资源[ZiYuan]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ZiYuan]补充建设占用耕地[GengDi]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加之,依赖出让土地[TuDi]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YongDi]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YongDi]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ZiYuan]”困局。

    坚守18亿亩耕地[GengDi]红线,压力和潜力俱在,我们必须胸怀全局、积极应对,毫不动摇地把“两个最严格”土地[TuDi]政策摆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坚守18亿亩耕地[GengDi]红线,是土地[TuDi]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担当的硬任务。守住红线,要求我们坚持管控激励、开源节流并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GengDi]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YongDi]制度,强化耕地[GengDi]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要大力实施农村土地[TuDi]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耕地[GengDi]面积有增长、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加、生态有改善。尤其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快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永久性保护,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

    当前,耕地[GengDi]保护工作要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坚持数质并重,以建设促保护,在提高耕地[GengDi]的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工夫,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加强耕地[GengDi]质量等级监测工作,实现耕地[GengDi]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保证建设占用耕地[GengDi]严格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YongDi]增减挂钩试点,抓实、抓好农村土地[TuDi]整治重大工程、农村土地[TuDi]整治示范省份建设工作,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忽视城乡土地[TuDi]权利主体平等的模式难以为继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强调土地[TuDi]向资源[ZiYuan]、资本、资产三位一体管理转变,这是否意味着资产化、资本化进程加快,使土地[TuDi]开始牵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徐绍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土地[TuDi]资产、资本属性不断显化和强化。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土地[TuDi]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土地[TuDi]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国土资源[ZiYuan]管理部门尽快实现从单纯的资源[ZiYuan]管理向资源[ZiYuan]、资本、资产三位一体管理转变,高度关注土地[TuDi]资产和资本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强土地[TuDi]管理的权益保护意识、民生保障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要因势利导,改革创新,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强化服务监管,确保土地[TuDi]政策惠及民生。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质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土地[TuDi]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惠民生”是土地[TuDi]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立足社会发展保民生,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YongDi]供应。去年,全国保障性住房供地25万亩,同比增长51.3%,各省区市保障房供地做到“应保尽保”。从今年的计划指标来看,各地保障房建设用地[YongDi]也有充足的保证,重点是要加强监督确保落实。

    土地[TuDi]管理“惠民生”,要求我们始终把保障民生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节约用地[YongDi]、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缩小征地范围途径和方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拓展安置途径,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

    要立足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权益,加强农村集体土地[TuDi]产权制度建设。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深化农村土地[TuDi]管理制度改革。从长远看,要通过健全土地[TuDi]产权制度,统一交易规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TuDi]市场,实现城乡土地[TuDi]权利主体平等,交易公开、公平、公正。惠民生,还要确保农村土地[TuDi]整治真正惠及“三农”,土地[TuDi]整治后的土地[TuDi]增值收益必须足额返还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