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江西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两位老人在岩洞生活半个世纪不舍搬离(组图)--中国国情
2011-04-21

两位老人在岩洞生活半个世纪不舍搬离(组图)--中国国情
两位老人

两位老人在岩洞生活半个世纪不舍搬离(组图)--中国国情
“穴屋”的洞壁

  横峰穴居老人的桃源生活

  两位老人在天然岩洞生活半个多世纪,迷恋洞中环境不舍搬离

  在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的驼里岩,有一个天然洞穴,洞内住着两位老人,他们育有10个子女,如今都已分开岩洞成家立业。出于对祖宗留下的老屋的眷恋和对岩洞环境的爱好,两位老人在这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照样上山打柴、下地种菜,安闲僻静,与世无争,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今,老两口最大的愿望就是相依相伴在洞穴里一起活过一百岁。

  “最近,我们在对横峰县旅游普查时听说了一件独特的事情,当地两位老人在一个岩洞里居住了好几十年!”18日,记者接到读者报料。好奇心驱使,当日,在横峰县民间艺术家、旅游喜好者高振永先生的引领下,记者驱车百里前往横峰县寻找穴居老人。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来到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将车停放在大山脚下一所小学校园内,依照村民所指的方向,记者一行顺着蜿蜒的山路往上走。

  突然,眼前涌现了这样一幅别有洞天的情境:一片茂密的竹林深处,宏大石壁下面一处天然岩洞跃入眼帘,几十间土坯房,刚洗好的衣服用竹竿晾晒着,晾晒在那的还有大批竹笋干,一张石桌边站着两位白发老人……

  “穴屋”依洞而建浑然一体

  面前一堵近百米高山壁几乎垂直竖立呈半环形散布,山壁上小型岩洞无数,而中段则是一个宏大的天然岩洞,洞前一大片竹林依山势向下延长而去。

  刚靠近岩洞,自岩壁顶端渗出的山泉一滴紧接着一滴快速滴落,好似在洞口安装了一排帘子。穿过水帘,让本有些燥热的身体顿感清新。记者注意到,水滴落处,地面松软潮湿,而洞内地面虽仅隔咫尺仍干燥坚实。岩洞总长百米有余,高约20米,平均深度也有十几米。岩洞内,一排土砖砌成的小屋,大部分已成残垣断壁,显著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而在岩洞最靠里、地势较低的一侧,有几间土坯房有门有窗,较为完全。

  走进屋内,客厅、厨房、饭厅、卧室、卫生间及蕴藏室都有,面积虽不大,但布局合理、功效明确。大部分房间挨着洞壁,洞顶即天花板,洞内地面平整坚实,所以除少量隔墙外,建筑上充足利用了岩洞的天然环境,人工痕迹并不多。记者注意到,在卧室略为倾斜的洞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小洞,有如蜂巢,极具装潢性。

  这种房屋依洞而建,与岩洞浑然一体,记者认为称之为“穴屋”很是贴切。

  穴居老人爱清洁热忱好客

  可能是许久没有见过生疏人访问,记者一行人的突然涌现,让两位穴居老人略显惊讶,但老人慈爱的面貌上写满了热忱。

  记者跟老人道明来意后,两位老人立即劳碌了起来,微笑着召唤记者到屋内就座。因刚过午后不久,老人还筹备切年糕给记者做饭,当确认记者已吃过午饭后这才作罢。

  记者看到,屋内生活及劳动工具一应俱全。虽简陋,可处处整理得清洁整齐,手过之处几乎一尘不染。俭朴而不简略,安闲而不懒惰,虽刚一会晤,老人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入印象。

  因两位老人一口方言,记者在高振永先生的“翻译”辅助下得知,女主人叫侯春香,今年76岁,老伴张禾财87岁。虽说二老都年事已高,但都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晰,思维清楚。

  穴居半个多世纪不舍搬离

  张禾财告知记者,祖辈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开端居于此洞。他的父亲也在岩洞住了30多年,而他自打出身,就一直住在这里。“‘文革’期间,这里还住过下放知青,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7户人家。后来,有的搬出岩洞到山下建新房居住,有的回上海了。”

  侯春香对记者说:“58年前,我嫁到这里。我们的10个子女也是在岩洞里出身的,如今最大的58岁,最小的也有43岁了。”“6个儿子,4个女儿,结婚后都一个个分开岩洞到村里建房居住了,孩子们是留不住的,但我们住习惯了,还是舍不得分开。”

  记者这才精确地知道,两位老人结婚后一起在岩洞里生活了58年,而张禾财老人则住了87年了。记者发现老人所住岩洞位置的顶部大片石壁被炊烟熏得黝黑,很显著这不是短时间内造成的,从这点也可断定老人所言非虚。

  侯春香告知记者,洞穴里冬暖夏凉,夏天连蒲扇也不要,而且洞中灰尘少,空气清爽。从没见过大的野兽,只是各种小虫子多。所以,卧室中的那张木床一年四季都有蚊帐罩着。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上山打柴、下地种菜,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在离洞口不远有一小块地,一年四季的菜都自己种,还可以经常挖点竹笋晒干蕴藏起来”,生活和饮食用水都来自山泉,岩洞上方的岩壁常年有泉水渗出,只要用桶子接着就行。

  “穴屋”旧址具欣赏性值得保护

  几十年来,习惯了洞穴生活的两位老人并非过着完整与世隔断的日子,子孙们有时也会带一些粮食或生活用品来看望他们。前几年,在当地村委会的辅助下,专门给老人居住的岩洞架设了电线。子女们还送来了一台电视机,并架设了卫星接受器,现在二老可以说是过上了现代生活的“山顶洞人”了。侯春香笑呵呵地说:“以前天一黑就睡,现在有电视看了,多年养成的早睡习惯都改了。”从老人开朗的笑声里,记者领会得到,日子过得虽平庸,但两位穴居老人很知足。

  记者问侯春香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头子就快90岁了,身体没我好,我愿望能照料老伴活到一百岁。”侯春香边说边望着老伴。

  “驼里岩洞的两位老人百年之后,可能再也无人居住,愿望当地政府能采用保护措施,作为旅游景点留给后人欣赏。”高振永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王敏君 图/文

(编辑:SN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