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贵州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百岁老人饮食清淡喜好喝酒(图)--中国国情网
2011-04-21

百岁老人饮食清淡喜好喝酒(图)--中国国情网
101岁女寿星精力很不错。

  在凯里西门巷1号,有位名叫吴周氏的女寿星,尽管已有101岁高龄,但精力矍铄,不时还到邻居家串串门。儿女不在家时,她还能给自己做吃的。而她温和的心态与举止成为了维护一个家庭和谐的“精力兵器”。

  长寿一家人

  记者见到吴周氏时,她正在吃早餐,手里拿着糍粑,人显得很精力。“这是她最爱吃的食品,每天都要烤上几片来吃。”吴周氏的小儿子吴应祥说。

  “你吃早餐了么?”老人朝记者问道,声音很清楚。

  随后,她要求出去走走,吴应祥把拐杖递了过去,老人起身就走,步伐很稳健。除了经过堂屋的高门槛须要儿子搀扶一下之外,其余的路程是她自己走的。

  “天气好的时候,她爱到隔壁邻居家去串门。”吴应祥说,村里的张姓人家有位80多岁高龄的老太太,她俩是好朋友,很谈得来。

  吴周氏老人的娘家在雷山县西江镇乌尧村,家有兄弟姐妹5个,她排行老三。大姐、二姐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因饥馑等原因逝世,吴周氏与弟弟、妹妹活了下来,最终都成了“长寿老人”。

  吴周氏的弟弟2005年逝世,时年87岁;她的妹妹嫁在乌尧村对面的小龙敖,90多岁高龄还能煮饭喂猪,干家务活“响当当”,遗憾的是有一次一辆摩托车在路上挡道,老人家试图将它搬开,没料到摩托车栽倒,“推”了她一把,老太太站立不稳跌下路坎,挽救无效逝世。

  吴周氏在上个世纪30年代嫁到了凯里西门街吴家。她和丈夫养育了7个子女,她的丈夫也长寿,1998年逝世,时年96岁。“他晚走几年,我们家就涌现两个百岁老人了。”吴周氏的孙女说。

  一生勤劳闲不住

  吴周氏一生勤劳。

  从懂事起,她就跟在母亲和姐姐的后头学针线活,10岁就开端根据苗家的规矩为自己做起了嫁妆。随着年纪的增加,她跟着母亲学会了种瓜种豆。嫁到凯里以后,年年都要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种。到八九十岁高龄,全家人都还能吃到她种的大白菜。

  后来,她的自留地被征用,老太太很伤心,开挖那天还特意去给自留地“送行”,在土边上给“土地爷”烧了些香纸。“种了它一辈子,现在没有了,以后想种还不晓得怎么办?”这是老太太当时说的话。也许是触景生情,她的眼里竟然流下了眼泪。

  自留地没有了,老太太也不愿闲着,在厨房里转悠为全家人做饭。当时家里有20多口人,饭菜都由她做。现今,老太太也还能做家务。子女们劳碌的时候,只要把她爱好吃的菜洗清洁了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她就能自己煮着吃。

  “我们有事外出,都不用太担忧她。”吴周氏的小儿子吴应祥说。

  清淡饮食喜喝酒

  大凡“百岁老人”,饮食都比较清淡,吴周氏也不例外。

  她年年种白菜,也特殊爱好吃白菜。天气好的时候,她把大白菜和酸汤煮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春夏季里,一天没有酸汤菜,她就不愉快,饭就吃不香。”吴应祥说。

  家人知道她的习惯,所以米酸汤就给她做了好几坛子。

  肉食类菜肴老人就爱好吃鱼,用她的话来说,鱼不油腻,能预防很多种疾病。而鸡鸭类的肉食,她则不爱吃,特殊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鸡鸭,她看都不会去看。“那些东西是喂饲料的,不清洁。”老太太说。她不仅不吃,还劝儿孙们也少吃点,对身体没有好处。

  老太太的这番言论在年幼的从孙子女们中影响很大。现在,她一名年仅几岁的重孙子看到家里煮鸡鸭肉,就会用稚嫩的声音嚷嚷说“老祖祖说了,少吃鸡鸭,会得病的”。

  在饮食方面,吴周氏还有喝酒的爱好。有客人的时候,老人都要陪客人喝几杯;无客,到晚上她自己也要喝上一杯。小儿子吴应祥担忧她的身体,不让喝,一次还把酒藏了起来,老太太不愉快了,竟像孩子似的与儿孙们闹起了别扭。

  心态温和沾染家人

  吴周氏和她的丈夫共养育了7个子女,现在,连同家孙、外孙,是五代同堂,总计40多口人。

  都说人多了思想难统一,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这一家上高低下却不是这样,虽然偶尔有争辩,但大吵大闹的现象从未有过。“这些,都是我的父母做出了榜样的结果。”吴应祥说。

  他坦言,在他兄弟姊妹7人成长进程中,父母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太多的说教,主要是靠行动沾染他们。

  从吴应祥记事起,他的父母都是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没有吵过嘴。家里遇到了大事,两位老人都是友爱协商。就是与寨邻有一些不高兴甚至矛盾,他们也是有理说理,和和蔼气……这些言行对子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少人家户兄弟分家,为点财产大吵大闹,我和我哥却分得和和蔼气,一些贵重的物品,我们都相互推让,有时甚至还涌现谁也不肯收的情形。”吴应祥说,他以为这些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作者: 罗茜

(编辑:SN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