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北川涅槃 浴火又生——见证一座城市的重生足迹--中国国情网
2011-05-08

    新华社成都5月8日电 静静的安昌河蜿蜒东流,相距仅23公里,两座城沿河遥相守望,一座叫北川,另一座也叫北川。

    群山环绕的那座城,留下了3年前那场灾难的深深印迹,留下了上万名不幸的逝者,更留下了许多悲伤和泪水。人们称它:北川老县城[XianCheng]。

    不远处平原河谷拔地而起的那座城,是重建[ZhongJian]的北川新县城[XianCheng]。宽阔通达的公路,漂亮的羌式楼房,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繁华热闹的商场……

    北川涅槃,浴火又生。它是中华民族面对大灾大难,不屈不挠,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历史见证。

    勃勃生机轻掩着曾经的悲痛

    5月,初夏的北川。秀丽的安昌河温柔地怀抱着北川新县城[XianCheng],崭新的城市正绽放出勃勃生机。

    如果能有幸从空中俯瞰新北川,你会觉得这座城市整洁美丽得有如童话中的城堡。一幢幢楼宇错落有致,按不同风情式样各成一体;中轴线清晰简洁,羌族风情的禹王桥横跨安昌河上,气势恢宏;大大小小的绿地遍布整座城市,绿意盎然。

    然而,2008年5月12日,那个漆黑的深夜,当记者[JiZhe]一路急行至北川的时候,沿途却看不到一栋完整站立的建筑,交通和通讯已完全中断,到处都是塌方的巨石。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道路两侧的山石“哗哗”滚落,大地不时或轻或重地颤抖。

    5月13日清晨,我们[WoMen]随着第一批救援人员进入北川老县城[XianCheng],看到的是一个[YiGe]令人心痛、震惊的灾难之地。逃难的人潮迎面涌来,哭喊声、呼唤声在空气中弥漫。救援者们在废墟之中穿行,“下面有人吗?有人没有[MeiYou]?”呼唤声响彻整个县城[XianCheng]。

    北川,这座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周时期的羌族小城,大禹的故里,传承千年,却在顷刻间毁于一旦。

    3年过去了,当初的撕心裂肺、山崩地陷已归于平静。一道铁门将北川老县城[XianCheng]内外隔离开来,门内的世界安息着上万名逝者。

    23公里之外,同一条河流的岸边,新北川在一片荒河滩上魔术般地拔地而起,浴火重生。生者,在这里坚强地迎接着照常升起的太阳。

    3年来,我们[WoMen]每到北川新县城[XianCheng]采访一次,就要迷路一次。放眼四周,新的楼房,新的街道,新的工厂……一切都是新的。

    当地的居民说:“别说你们外地人了,就连我们[WoMen]刚搬进来的时候都经常找不到方向。”

    在新北川最具民族风味、最繁华热闹的“巴拿恰”商业街上,居民陈亮经营着一个[YiGe]飞镖扎气球、陶像涂颜色等儿童游乐的小摊子,生意很好,应接不暇。他告诉记者[JiZhe],刚搬进北川新县城[XianCheng]时,他本想找个公园摆摊,可找来找去,却找不到专门的公园。“后来我才发现,北川新县城[XianCheng]就是一个[YiGe]大公园,在城里走不出三两分钟,就是一块大绿地,每一处都是做生意的好地方。”陈亮说。

    一位外地母亲带着女儿来到北川老县城[XianCheng]遗址,指着满目废墟说:“这里原来有好多楼、学校,现在都被埋在砖头下面了。”

    小女孩奶声奶气地问母亲:“那北川的哥哥姐姐们,以后不是没地方睡觉和上学了吗?”

    母亲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说:“很多外地赶来的叔叔、阿姨们已经帮他们盖了新房子、新学校,那里很美丽、很安全。”

    最坚强的力量是承担

    地震[DiZhen]来临的那一刻,北川县县长经大忠正在县礼堂主持青年创业大会,会场里500多人中,有300多名中学生。礼堂剧烈摇晃的那一瞬间,坐在主席台上的经大忠用麦克风最后的扩音大喊:“党员干部留下,让学生娃先撤!”

    300名中学生涌向仅有的两扇小门,在场的北川县百名党员干部没一个[YiGe]转过身去。几分钟后,当所有学生娃全部撤走,经大忠才带着干部们冲出摇摇欲坠的礼堂。

    从那时候起,经大忠和北川的党员干部们,就成了北川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逃出来的经大忠一面派人紧急往外报信求援,一面穿行在废墟之中,召集人手组织救人。

    但是,他很快就得知了一份让人心碎的名单:北川县财政局73人,仅34人幸存;北川县法院,43人中仅幸存16人;县教育局机关57人,仅幸存24人;曲山派出所8名干警,全部失踪……

    整个北川县组织构架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460多名县、乡级干部遇难,幸存者几乎人人带伤,家家遭难。

    没有[MeiYou]时间悲伤,北川县委将收集起来的1000多面党旗,交到幸存的党员干部手中。那一刻,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一个[YiGe]个哽咽着声音坚定地保证:一定把党旗插遍灾区。

    3年前,为了能采访到经大忠,记者[JiZhe]从地震[DiZhen]后第二天就不停地拨打他的电话,然而手机里传来的总是忙音。直到地震[DiZhen]后第四天凌晨3点,经大忠才挤出了1个小时时间,接受了采访。

    这是一个[YiGe]不愿多谈自己的人。整个采访过程中,经大忠始终谈的是怎样救人,怎样安置群众,还缺哪些物资,唯独不谈自己,不谈家人。

    但是记者[JiZhe]知道,他的家也变成了废墟,4位亲人不幸遇难。当得知这个消息,旁边的人劝他去看上最后一眼,经大忠沉默了片刻:“失去的永远回不来,我的任务是救活人。”

    3年后,在北川新县城[XianCheng],记者[JiZhe]再次遇到经大忠,他已经是绵阳市的副市长了,但依然没有[MeiYou]离开北川。现在的经大忠仿佛比3年前更忙了,鬓角的白发也多了一些,但仍然不愿多谈自己。

    “3年前,所有北川人都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了。那时候更多的是焦虑,活下来的人怎么办?2万多名伤员怎么安置?”

    经大忠述说着自己3年来的心路历程:“3年后,这种焦虑已经少了。新北川建起来了,现在更多的是发展的压力。党和国家给了北川这么大的扶持,给了我个人这么高的荣誉,如果北川发展不起来,老百姓富不起来,我能交代吗?”

    从其他人口中得知,这位北川汉子平时没有[MeiYou]什么业余爱好,唯一喜欢的,就是写点东西。地震[DiZhen]前,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位带点“文人气息”的县长。地震[DiZhen]后,经大忠在北川干部眼中却变成了一个[YiGe]“粗人”,暴躁易怒。

    经大忠坦然承认了这一点:“那个时候,就像在前线打仗,后退半步就可能全军溃败。重建[ZhongJian]任务那么重,我无法慢慢开导所有人,只能吼他们,‘要么工作,要么去死!’”

    “如今回想起来,我很对不起大家。他们几乎家家都有亲人遇难,可咬牙顶上了,都是好样的。只能事后和大家开开玩笑,希望能弥补一下。”说到这里,经大忠猛吸了一口烟。

    “地震[DiZhen]后,你流过泪没有[MeiYou]?”记者[JiZhe]问。

    “没有[MeiYou]。都去哭,工作谁来做?”经大忠很干脆地回答。

    “一次都没有[MeiYou]吗?”

    沉吟片刻,经大忠说:“有过。第一次流泪,是看到汽车把板房、食品运到北川的时候。”

    守望相助激励千里赴难

    北川与山东[ShanDong]的第一次结缘,源自一次偶遇。

    “记不清是5月几号了,我听说全国各地来了很多人要帮助地震[DiZhen]灾区,我就跑到绵阳,看看能不能找到帮忙的人。”经大忠说。

    “我远远看到一个[YiGe]大个子,一米八几的个头,一口北方话,一看就知道是外地来的。”虽然过了3年,经大忠仍然记得当时的场景:“我跑上去问,您是从哪里来的?那人说,我们[WoMen]是山东[ShanDong]的,来看看能不能帮上忙。我连忙告诉他,我是北川县长,北川急需帮助。”

    这是震后经大忠见到的第一位山东[ShanDong]人,他是山东[ShanDong]省政府副秘书长张传亭。北川与山东[ShanDong]的情谊,从此开始了。

    震后十余天,经大忠接到一个[YiGe]电话,是山东[ShanDong]省副省长郭兆信打来的,他带队到北川来了。经大忠既高兴又为难:“全县就跑出了一台车,还拉伤员去了。这么大的领导干部来帮助我们[WoMen]北川,我们[WoMen]连去接一下的能力都没有[MeiYou]。”

    郭兆信告诉经大忠:“不需要你们安排,没有[MeiYou]车我们[WoMen]就打的,打不到就走路。”

    过了几天,郭兆信从北川的一个[YiGe]乡镇又给经大忠打来电话:“你能不能来一趟,有些事要和你谈。”事后经大忠才知道,郭兆信一行调研后,山东[ShanDong]省决定要援助北川。

    援建之初,经大忠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将北川受灾群众住的帐篷换成板房;二是给北川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每人每月的工资不能低于1200元。

    “当时想到的出路就是这些。”经大忠说:“我想帐篷没法用很久,而板房可以用上10年。安置好伤员后,剩下的人都出去打工,养活老人,供娃娃们读书。等10年之后,下一代人成长起来,看看能不能有希望恢复老北川。”

    爽直的山东[ShanDong]人立即答应了北川的要求。板房、食品源源不断地运来,第一期提供给北川的就业岗位达到2000个。

    但让北川的干部们始料不及的是,县社保局原打算组织1200多名受灾群众前往山东[ShanDong]务工,了解才知,家家都有伤员需要照顾,根本走不成。

    “那时候就感觉唯一一条路也断了,急得睡不着觉。”经大忠说:“其实现在想来,有点杞人忧天了。随后不久,中央灾后重建[ZhongJian]规划陆续出台了,山东[ShanDong]省17个市对口援建北川。大规模的重建[ZhongJian]工程开工了,北川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了。”

    山东[ShanDong]省的3万援建大军,源源不断开赴北川。“所有建设企业几乎都是当地排名第一的行业龙头,许多市连第二名都不要。”山东[ShanDong]援建北川指挥部副指挥长徐振溪说。

    然而,援建者需要奉献的不仅是激情,还要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考验。

    大地震[DiZhen]给北川带来的损失有多重,重建[ZhongJian]的道路有多险,只有亲自走上一遍,才能体会。记者[JiZhe]曾经多次走进北川大山深处的几个乡镇,交通几乎全部断绝,从北川老县城[XianCheng]的擂鼓镇到群山环绕的禹里、漩坪两个乡,需要翻过一座大山,当地人称为“冒火山”。

    一条仅有一个[YiGe]车身宽的山间土路,似“之”字形蜿蜒盘向山顶。翻山前,当地的老司机都强烈建议,必须在车胎上拴上链条,不然山顶起雾、结冰,车容易翻下山沟。

    山东[ShanDong]的援建者们几乎每天都要感受这悬崖边的危险,有的援建人员甚至在颠簸的车上写下了遗书。

    北川多雨多雾,一年中大半时间都云雾缭绕,阴雨不断。北方来的援建者们,很不习惯潮湿的天气,身上长满了湿疹,奇痒难耐,还不敢用力抓,抓破了很容易感染。

    一种被北川当地人称为“麦蚊”的“小咬儿”成为援建人员的“大敌”。仲夏之际,这些北方大汉劳累一天之后,会被这种虫子叮咬得无法入睡。很多援建人员被咬得四肢溃破流水,痒得整夜蹲在床上挠。

    滨州的援建队伍想出一个[YiGe]对付奇痒的土办法:用刀背在叮咬过的地方使劲刮,刮破皮以后,在上面撒上盐。临沂的援建人员则发明了抹高度酒和大蒜的止痒办法。

    他们笑着说:疼比痒要好受。

    这样的笑容,需要一种怎样的毅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些远离家人的人?

    齐鲁大地的汗水,就这样洒在北川的山山水水之间,一个[YiGe]又一个[YiGe]重建[ZhongJian]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灾区大地破土而出。

    “那钢筋密得连鸟都飞不进去。”面对着新家,白坭乡乡亲对山东[ShanDong]汉子的实在,有着直观的感受。

    “山东[ShanDong]援建的每一个[YiGe]工程,都将成为经得起百年磨砺的丰碑。”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说。

    刻入生命记忆的血脉相融

    走在北川的城市乡间,记者[JiZhe]发现,虽然两年多来,山东[ShanDong]省在这片土地上的投入超过了百亿,建设人员超过3万,但是如今的北川,却很难见到一丝标明“山东[ShanDong]”的痕迹。3年前,这群山东[ShanDong]汉子轰轰烈烈而来,走时却静悄悄地“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援建者们的特别要求,他们要留给我们[WoMen]一个[YiGe]纯粹的北川。”经大忠说:“实际上,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标志,因为山东[ShanDong]人和北川人的情谊,早已融进了我们[WoMen]的血液里。”

    “五一”节日里的北川新县城[XianCheng]“巴拿恰”商业街,人潮如织。在街尾的北川寺格堂药店门口,每一个[YiGe]经过的游人都忍不住驻足停留,看着门前那块大红色的牌子,口中念着。

    上面是药店女主人刘胜燕写的一首诗:“沂蒙山的小调环绕着我,趵突泉的水滋润着我,泰山石的坚韧激励着我,孔子学院的书声感染着我。无数双手轻托着我,我的身上流淌着齐鲁兄妹的血。我确信,我又活过来了,我是北川!”

    这是刘胜燕上周刚刚写下的诗。在此之前,这位36岁的中药师从来没觉得诗歌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我知道自己写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这股冲动,一口气写了三首。”

    刘胜燕的药店本来开在北川安昌镇,那里曾经是山东[ShanDong]援川指挥部所在地,指挥部的牌子至今仍没有[MeiYou]撤下。重建[ZhongJian]的那段日子,经常有山东[ShanDong]人到她的药店买药。

    “都是买治痢疾、腹泻和皮肤溃疡的药,这些北方人来到我们[WoMen]这西南山沟里,可遭了不少罪。”刘胜燕说。

    地震[DiZhen]之前,刘胜燕连“山东[ShanDong]”和“东北”都分不清楚。现在,她不仅在地图上,一个[YiGe]一个[YiGe]地辨出山东[ShanDong]17个市的名字:济南、滨州、日照、沂蒙……而且,还要儿子一起记:“儿子,你看着地图,要把山东[ShanDong]所有市的名字都记住。将来如果有人问起,你要能说出这些恩人来自哪里。”

    在羌藏合居的桃龙乡,日照的援建者经常会发现,自己的板房门上不知何时就会多出一挂腊肉,而且总也找不到送东西的人。

    在北川最远的青片乡,威海的援建人员到小卖店买矿泉水,店主坚决不收钱,给钱就不卖。

    在有着“竹海”之称的通口镇,当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连续两个多月里,每天为施工人员送开水,任凭援建者怎么劝说,老人都不肯停下来……

    直到现在,烟台援建指挥部副总指挥张耀征也没听懂当初在北川白坭乡居住时房东的名字,只听得像是姓樊,就叫他“老樊”。而老樊也没弄清楚他的名字叫啥,是啥官儿,只知道他是山东[ShanDong]援建的“张总”。

    两个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的人,在援建白坭的那段艰苦日子里,却结下了难忘的友情。

    2008年10月间,张耀征来到白坭,住进了老樊的家里。山中湿冷的气候让张耀征浑身关节酸痛,不得不戴上了护膝,由于水土饮食不服,张耀征每天只吃两包方便面。看到张耀征吃不下东西,老樊和邻居谁家炖了汤,或者杀只鸡都要给他送一碗来。

    白坭乡重建[ZhongJian]完成后,张耀征临走时要给老樊结房钱,没想到老樊火了:“收了你的钱,我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张耀征也坚持:“住房给房钱,天经地义。”

    两人互相不让步,最后折中下来:张耀征叫来援建工程队,把老樊房子给维修加固。

    张耀征以为从此与老樊再难有见面的机会,没想到2009年5月12日前,老樊在新县城[XianCheng]的建设工地上又找到了他。

    原来老樊自己想了一首诗,又骑了5个小时的摩托车,跑到绵阳城里一个[YiGe]亲戚家,请擅长书法的亲戚写好装裱之后,一路打听到张耀征所在的烟台援建工地。

    “在我有生之年,这首诗都会挂在我书房最显眼的地方。”张耀征说。

    重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作为汶川大地震[DiZhen]中唯一一个[YiGe]异地重建[ZhongJian]的县城[XianCheng],它的规划创下了奇迹--汇集全国资质最高的设计单位50多家,由多名院士参加的论证会召开了100多次,参与设计的专家学者超过1000人次。新县城[XianCheng]218个项目同时启动,仅用了1年多时间就全面竣工。

    北川,这座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成为汶川大地震[DiZhen]灾后重建[ZhongJian]的标志性工程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创造人间奇迹的历史见证。北川的重生,不是简单的择地重建[ZhongJian],而是站在了新的历史进步的高起点上。

    虽是炎热的夏初时节,当我们[WoMen]走进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的农业示范园,却如同走进了一个[YiGe]凉爽的童话花园。外面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而园里凉风习习,小桥流水,绿意沁人心脾。

    这里的蔬菜有的扎根在管子里,有的用线向上牵起,有的几十棵层叠起来,如同住进了电梯公寓。记者[JiZhe]甚至看到一盆红薯干脆就挂在半空中,另一头的架子上,还用网子兜着一颗大得“过分”的南瓜。

    在示范园打工的北川人陈大姐连连摇头:“种了一辈子地,还没见过能长到300多斤的大南瓜。”

    投资建设北川维斯特科技集团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山东[ShanDong]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北川维斯特科技集团媒介处的冯刚处长告诉记者[JiZhe]:“我们[WoMen]把山东[ShanDong]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北川。在这里,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和红薯都能当成‘树’来种植,一棵种苗能长成覆盖数十平方米的‘树体’,单株累计结果可达百公斤以上。这片农业基地完全建成后,能带动周边130多个村23000多人就业。”

    紧邻着示范园的是农产品电子交易所,据这里的常务副总经理国成胜介绍:“自从2010年10月18日交易所上市以来,花椒、核桃、黑木耳和板栗等四个交易品种成交金额达800亿元。现在这里平均每天交易量为700万批,金额为10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截至2010年底,北川全县的农业总产值也才10亿元,仅相当于这个运行才半年的交易所一天的成交额!

    谁能想象,这是在遭受8级大地震[DiZhen]才3年的北川土地上发生的事情?经大忠说:“地震[DiZhen]前,我做梦都没想过。”

    现在,这个农产品交易所已经发展到了500多家服务中心,交易商6000多个,除了新疆和青海,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再过两个月,交易所最重要的项目网上商城就要上线运行了。

    “到时候,北川的农民,就能像在淘宝网上一样,将自家的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国成胜高兴地说。

    离开北川的时候,记者[JiZhe]感慨万千,为一个[YiGe]个重建[ZhongJian]奇迹所震动,为羌乡大地血浓于水的川鲁情谊所感动,为北川美好的未来所激动。也许,刘胜燕的诗最能代表心声:“我年轻,我美丽,我现代,我幸福。我怀疑,我还是北川吗?我是北川,我是新北川!”(记者[JiZhe]丛峰、江毅 储学军 蒋作平 苑坚)

北川涅槃 浴火又生——见证一座城市的重生足迹--中国国情网

四川省国家灾后重建[ZhongJian]规划完工九成 9月底全面完成

    4月23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召开重灾市州灾后恢复重建[ZhongJian]新闻发布会,据介绍,截至3月底,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DiZhen]灾区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ZhongJian]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纳入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ZhongJian]的13647个项目,完工81.6%,完成投资1052亿元。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880个项目已全数开工,建成3430个,占88.5%,对口支援完成投资692.9亿元,占90%。预计在今年9月底,四川将全面完成地震[DiZhen]灾后重建[ZhongJian]。 >>>详细内容

灾区重建[ZhongJian]:成都以统筹城乡思路推进灾后重建[ZhongJian]纪实

    新华社成都4月24日电(记者[JiZhe] 陈健)灾难,必将在历史的进步中得以补偿。仅仅三年,当我们[WoMen]再度来到成都,来到这个汶川地震[DiZhen]灾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曾经山河破碎之地,已涅槃重生,在更高的起点上扬帆起航。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那一幕幕当惊世界殊的重建[ZhongJian]奇迹,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