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侧记:正是扬帆起航时
2011-03-14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260人,今天实到2129人。符合法定人数。现在开会……”

    13日上午9时,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伴随着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清晰有力的话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开始。

    “积极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上来,共同把‘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20多分钟后,大礼堂璀璨穹顶下,2000多位政协委员郑重按下表决器,通过了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政治决议——

    这是政协委员的共同心声,更是人民政协的郑重宣示。

    9时30分许,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会结束,2000多名委员充满自信地走出大礼堂。

    盛会让我们凝聚共识——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温思美的公文包里夹着两份报告:一份是政府工作报告,一份是民盟中央有关收入分配的调研报告。10个月前,民盟中央就收入分配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后形成了一份报告,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一些建议已经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和我们想到了一起。这次会上,委员们达成共识: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更加注重民生,上下一心,才能开创更好的未来。”温思美说。

    东大厅里,巨大的三角钢琴前,来自海南的迟福林委员和几位委员合影留念。3天前,迟福林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面向全体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加快政府转型提出了建议。和他一样,11天来,共有47名委员走上这个庄严的讲台,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建诤言、献良策。在思想的碰撞中,认识在加深,共识在形成……

    盛会让我们坚定信念——

    “这次大会非常重要,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兴生委员微笑着说。

    “我们玉树的公共设施建设已经全面铺开,今年还计划投资200亿元。”来自青海的全国政协委员桑结加快步走出会场,“这次开会,国家提出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我要把好消息带回去。”

    “前进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信都能够解决。对于未来,我充满信心!”厚厚的镜片后面,是韩修国委员坚定的目光。

    盛会让我们满载责任——

    钱智民委员面带微笑走出万人大礼堂。去年经济界小组会上,他提出应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观点,今年,这一观点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更关心的是,‘十二五’规划如何能够更好地落实……”拥挤的人流中,钱智民边走边说。

    政协大会期间,来自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的委员提交了5762份提案,其中,“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委员们集中关心的话题。

    “我们必须更好履行职责,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建言,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实事。”向大会提交了11份提案的全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委员告诉围拢上来的记者。

    就在4天前,朱奕龙委员和其他政协委员一同走进和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的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今天,站在大会堂东门外远眺,他心情有些激动,“目睹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过程,深感政协委员职责更重。今后,我一定会更加积极建言,参政议政。”

    大会堂东门外台阶上,委员们相互话别;广场上,车队渐次离开,驶上宽阔的长安街……

    春天里,中国再次扬帆起航……

政协大会闭幕前的“花絮”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月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闭幕会前,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采撷了一组“花絮”。

    大会堂内集体关注日本地震

    闭幕会开始前半个小时,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西南角的大屏幕上正播放日本大地震的实时新闻。数十名委员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大屏幕前,关注救灾进展。

    中国国际救援队13日已赶赴日本参与救援。得知这一消息的赵振铣委员说:“我曾经亲历汶川地震,日本与我们一衣带水,日本民众的伤痛,我们感同身受。”

    “这几天一直通过电视新闻关注日本地震,电视上的画面让我们很心痛,我们每天都为他们祈祷。”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陆新平委员面露悲悯。

    在日本生活了25年的旅日华侨潘庆林委员说,两天来,不论是在人民大会堂,还是在驻地宾馆,碰到他的委员都会关切地问“家人还好吗”。潘庆林说,政协大会一闭幕,他就要赶赴日本。“日本有约70万华侨华人,我是旅日华侨中仅有的两名全国政协委员之一,我要去看望他们,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记者罗宇凡、郑晓奕、崔静、熊争艳)

    “高调”VS“低调”

    在清晨的薄雾中,几位少数民族委员相伴而来,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让人们眼前一亮,镁光灯霎时间闪成一片。畲族的雷后兴委员,普米族的熊胜祥委员,纳西族的杨一奔委员,景颇族的祁德川委员……民族不同,服饰各异,他们脸上都带着喜悦。

    比起少数民族委员们的闪亮登场,明星们可就“低调”多了。陈道明委员戴着墨镜、鸭舌帽,还把帽檐拉得低低的,穿着黑裤和墨绿色上衣,快速穿过广场,拾级而上,竟然没被人认出。另一旁,韩红委员也穿着深蓝色运动上衣悄悄走过……(记者史竞男)

    又一次起跑?

    距闭幕会开始还有半小时,人群忽然骚动起来。散落在各处的记者们瞬间涌向一个方向,几十架“长枪短炮”迅速将一名身着西装的年轻委员围住。外围的一名女记者大喊:“刘翔来了,快点躲开,别被撞着!”一时间,灯光频闪,快门声声。

    在记者的簇拥下,刘翔委员大步流星迈上台阶,走到半途又停下来伸了伸腿,做了个起跑前的准备动作,仿佛将会场当做了运动场。(记者舒静)

    驻华记者用流利中文采访

    27岁的路透社记者、英国人马昕默一个人扛着摄像机和支架,在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寻找采访对象。“我要问问政协委员对此次会议的感受,以及他们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期盼和展望。”马昕默本人对此次两会最关注的是中国在控制通胀上有什么举措。

    像他在路透社的绝大部分同事一样,马昕默能说流利的中文。他表示,现在很多外国驻华记者都能说中文,“这样工作起来很方便。在英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文。”(记者张云龙)

    记者和委员“互拍”

    闭幕会开始前,记者们早早就在广场上架起相机、摄像机,手拿采访本、录音笔,等候委员到来。远远看到有委员向大会堂走来,记者们纷纷上前“抢占”有利地形。在记者的“包围”中,有的委员也微笑着拿出相机拍起身边的委员、记者和工作人员。

    盛昌黎委员已经连续19年参加两会。她说,从卡片机到单反机,喜欢摄影的她用上越来越好的拍摄器材,记录这些年的点滴变化。说话间,几位少数民族委员身着鲜艳的服饰迎面走来,盛昌黎委员和记者同时举起了相机。(记者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