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陈锡文就粮食、土地、水利、农民工等答记者问
2011-03-10

坚守“农根”
——专访中央农村[NongCun]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JiZhe] 熊争艳)“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NongMin]富则社会富,农村[NongCun]稳则社会稳。”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国内自然灾害多发、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农田水利建设亟待加强等挑战,农业的基础地位能否得到巩固?强农惠农的政策怎样落实?农村[NongCun]经济形势会如何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粮食、土地[TuDi]、水利、农民[NongMin]工等问题[WenTi],记者[JiZhe]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NongCun]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听取他深入分析这些难点热点问题[WenTi]。

    粮食:面临气候异常、成本上升、囤积炒作三大挑战

    记者[JiZhe]:今年我国[WoGuo]稳定粮食生产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陈锡文: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生产成本上升和流通环节出现囤积炒作现象等三大问题[WenTi]。

    首先是气候变化异常。这段时间小麦主产区的干旱已发出了严厉警告。第二是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不仅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等物资成本加大,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粮价不合理,农民[NongMin]种粮就不会有积极性。第三是流通环节中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WenTi]。最突出的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联系发生变化。比如,大蒜过去从地里挖出来就上市,但近几年集贸市场新蒜大量减少。因为大批经销商在产区建库,新蒜进库而不直接上市。这样,价格掌握在中间商手里。另外,国际炒家把一些农产品作为金融产品来炒作已有相当长时间。现在大笔资金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引起了农产品的金融化趋向。此外,国际市场对我国[WoGuo]的影响增大。去年我国[WoGuo]四分之三的大豆靠进口,大豆的下游产品如植物油和饲料等价格也受到国际市场牵制。

    土地[TuDi]:18亿亩“红线”未被突破

    记者[JiZhe]:国家粮食安全与耕地[GengDi]保护密不可分。对于守住18亿亩耕地[GengDi]“红线”,你乐观吗?

    陈锡文:这几年是中国历史上土地[TuDi]耕地[GengDi]减少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TuDi]详查时的19.51亿亩到2008年的18.26亿亩,12年共减少1.25亿亩耕地[GengDi],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多亩。其中,建设占地减少耕地[GengDi]3100多万亩。

    根据国务院安排,我国[WoGuo]刚刚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TuDi]详查,数据还没有公布。不过,有一条大家可以放心,18亿亩耕地[GengDi]的“红线”没有被突破。但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耕地[GengDi]人均只有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GengDi]对于中国长期发展的珍贵意义不言而喻,今后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GengDi]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推进城镇化不能以损害农民[NongMin]土地[TuDi]权益为代价

    记者[JiZhe]:目前一些城市推动户籍改革要求农民[NongMin]在一定时期内退出土地[TuDi]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此您怎么看?

    陈锡文:推动城镇化,让农民[NongMin]落户城镇是好事,但不能借这个机会低价甚至白拿农民[NongMin]的土地[TuDi]。依靠农业、农村[NongCun]、农民[NongMin]的积累搞城镇化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阶段应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NongCun]的力度,否则就谈不上“城乡统筹”。

    城镇要打开城门,让愿意进城、有条件落户的农民[NongMin]进城。只要农民[NongMin]工在城市有稳定就业、住房,社保缴纳一定年限,城镇政府就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其市民化待遇。各个城市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现有资源的承载能力规范开展户籍制度改革。

    水利:把“小”问题[WenTi]放在“重”位置

    记者[JiZhe]: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您觉得在水利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WenTi]?

    陈锡文:1998年大洪灾后,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但主要还是放在大江大河的整治上,对中小河流、小型病险水库、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还不够。现在,就是要把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三小”水利建设上。农田水利建设欠债很多,过去主要靠农民[NongMin]肩挑背驮、人海战术,但随着大量农民[NongMin]工进城,这些设施年久失修。目前,我国[WoGuo]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虽从改革开放前的0.37提高到去年的0.49,但距离发达国家0.7还有差距。

    记者[JiZhe]:你说过打通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不只是地里面那一段。这句话怎么理解,具体涉及什么?

    陈锡文:实际上涉及三个方面。首先要解决中小河流问题[WenTi]。现在发洪水的地方基本不是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而是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的支流。其次是解决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问题[WenTi]。现在全国8万多个水库里有3万多个是“带病”运行,其中还有危库、险库。第三是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WenTi]。只有把这些“小”的问题[WenTi]放在“重”的位置,才能解决“来水”问题[WenTi]。

    资金落实要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取土地[TuDi]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高出一倍,达到4000亿元。在落实上,中央的钱不可能直通到地方的“毛细血管”,所以各级地方政府的投入要跟上,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从金融方面看,我国[WoGuo]过去的农业信贷很少被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国家给予相应政策引导,支持农业信贷更多投入水利建设。有些水利设施是有收益的,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谁投资,谁收益。水利不能完全靠别人,必须探索建立新的机制,把农民[NongMin]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用工荒”不是绝对的“荒” 人口红利还在

    记者[JiZhe]:今年春节后,全国各地出现又一轮民工争夺战,你觉得这次“用工荒”有什么新特点?原因是什么?

    陈锡文:从农村[NongCun]实际调查统计来看,现在每年外出的农民[NongMin]工数量都在增长,所以“用工荒”不是绝对量减少,不是绝对的“荒”。

    “用工荒”是我国[WoGuo]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的表现之一,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生产力布局正发生迅速变化。以前需要农民[NongMin]工的企业大都在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现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和企业也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是劳动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的工人找不着,来的工人不想要”,这是个结构性原因。第三是工资待遇和生活成本问题[WenTi]。农民[NongMin]工的劳动力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如果工资水平不能得到合理上涨,农民[NongMin]工就业的积极性自然下降。农民[NongMin]工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所以他们要去生活费用更低一点的地方。中西部地区的农民[NongMin]工就地就近就业,虽然工资低一点,但生活成本也要低得多。第四是农民[NongMin]工越来越希望自己被尊重和认同。

    事实上,农村[NongCun]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社会应创造一种灵活的就业机制,把农民[NongMin]的剩余劳动时间和农村[NongCun]的剩余劳动力用起来。我国[WoGuo]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WenTi]。现阶段,人口红利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