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011-03-08

有备无患 历难弥坚
——代表委员专家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建设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张辛欣、何宗渝、李延霞)“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水利和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建设”。灾害[ZaiHai]对人们而言,并不陌生。过去五年,我国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见自然灾害[ZaiHai]:西南旱魔肆虐、江河洪浪翻滚、沿海台风侵袭、地震泥石流将城市村落毁于一旦……

    面对自然灾害[ZaiHai]频发的现状,我们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更多的忧患意识。有备无患、历难弥坚,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建设迫在眉睫。

    重视灾情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

    初春时节,年初席卷西南地区的冰冻灾害[ZaiHai]已渐行渐远,但灾害[ZaiHai]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消除。

    “虽然营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们的寿命,但全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与天气有关的死亡人数每年却以5%的速度递增。高新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气候变暖又淹没了大量良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自然灾害[ZaiHai]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多发,使我国面临自然灾害[ZaiHai]的风险正在上升。

    “极端性事件发生的频率正在增加。拿强降水来说。要么不下,要么就下大暴雨,这是基本被认定的气候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说。

    自然灾害[ZaiHai]用其频率发出警告:一次灾难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更大的经济损失。不重视灾情,我们就会为发展付出高昂代价。

    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仍存在薄弱环节

    自然灾害[ZaiHai]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但完善的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和科学的应对措施可以将灾害[ZaiHai]损失降低到最小。

    “玉树地震时,建筑物损毁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牧民的房屋建筑物质量差,后果严重。”谈及玉树地震,来自青海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承宝说,“严把建筑质量关,是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一次次的切肤之痛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设防、趋利避害的重要性。健全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增强抵御自然灾害[ZaiHai]能力被郑重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对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的重视怎样都不为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说,“我们不愿意看到灾害[ZaiHai]发生,但事先重视,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做好准备,就能将损失尽量降到最低。”

    近年来,我国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建设中以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强化,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工作取得更大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仍存在薄弱环节。

    “政府发挥的力量非常大,而社会参与程度不够。”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JianZai]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指出。

    “防灾[FangZai]意识淡薄,防灾[FangZai]教育流于形式,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ZaiHai]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FangZai]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李承宝代表说。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要形成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的合力,靠的不仅仅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社会参与,提高社会公众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意识和参与程度。

    郑国光委员认为,在灾害[ZaiHai]性天气预报能力方面,我们仍存在突发气象灾害[ZaiHai]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警信息覆盖范围不全面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害[ZaiHai]监测能力建设。

    科学应对 有备无患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ZaiHai]防治”。一些代表委员提出,要强化风险管理,加强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建设。

    “因地制宜,针对重点区域灾害[ZaiHai]隐患点加强监测,观测网完善优化布局,加强雷达覆盖,弥补空白。”郑国光委员说,“比如降雨量超过25毫米,在西部容易出现灾害[ZaiHai],而东部沿海却司空见惯。若标准一样,会造成东部老喊‘狼来了’产生麻痹思想,而西部则错过防灾[FangZai]最佳时机。”

    “要强化风险管理,实现对各种风险和隐患治理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根据灾害[ZaiHai]风险格局,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说。

    “开展灾害[ZaiHai]知识培训和应急方案演练,大力提高公众灾害[ZaiHai]风险防范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董事长严琦说。

    “探索建立由政府、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构建巨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抗御巨灾风险的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说。

    “灾害[ZaiHai]或许无法避免,但科学应对灾害[ZaiHai]的态度和完善的防灾[FangZai]减灾[JianZai]体系[TiXi],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下一个可能发生的灾害[ZaiHai]时,更加从容,不再束手无策。”林而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