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藏族女代表的履职建议
2011-03-04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JiZhe]张辛欣、颜园园)“以前是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XianZai]我们要将远方的客人请进来,饱览家乡的湖光山色!”全国人大代表[DaiBiao]、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党委副书记晓红在接受记者[JiZhe]采访时说。

    200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DaiBiao]以来,晓红代表[DaiBiao]已经有9年的履职经历。从最初的“通水通电修公路”“住房教育保民生”到如今的“生态旅游促发展[FaZhan]”,若将晓红代表[DaiBiao]9年的建议[JianYi]串起来,仿佛可以将米林县的经济社会发展[FaZhan]历程绘成一条优美的“上扬弧线”。

    2003年以来,晓红代表[DaiBiao]的建议[JianYi]就围绕“修路”这个主题。几年下来,家乡及附近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原来的“老马道”被拓宽成了沙石路,部分沙石路升级为柏油路。此后,晓红代表[DaiBiao]每年都会为当地的发展[FaZhan]提出不同建议[JianYi],房屋改造、通水通电、教育医疗……9年来,她的20多份有关家乡建设和民生发展[FaZhan]的建议[JianYi]都得到回应。

    “中央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带给了珞巴族现在[XianZai]美好的生活。”在京西宾馆的房间里,晓红代表[DaiBiao]细数起这几年珞巴族的变化。

    “观念的改变最为明显。”晓红代表[DaiBiao]举例说,以前她下村开会时,在村里往往等上2个多小时人才能陆续到齐。她说:“那时候大家都比较封闭,并没有意识到沟通、信息的重要性,信息渠道也缺乏。现在[XianZai],村子里提前都接到了通知,我们还没到村子,大家就在屋子里了。”

    特别是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南伊乡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住上宽敞的房子、村村看上电视、适龄儿童都入学了……”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晓红代表[DaiBiao]如数家珍。

    她告诉记者[JiZhe],2003年当上全国人大代表[DaiBiao]的那一年,南伊乡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关怀下,2010年乡里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科技也逐渐渗透到南伊乡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了当地发展[FaZhan]的重要推手。“以前我们都是传统农牧业,养些藏猪啊、奶牛啊。现在[XianZai],通过科技培训,种田、粮食收割也用上机器了,还推广了良种。”晓红代表[DaiBiao]感慨地说,如今,大部分农田机械化耕作,农民也开始走上产业化发展[FaZhan]道路,种植经济林,发展[FaZhan]药材等等。

    从以前的砍树挣钱到现在[XianZai]管林护林,珞巴族人民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是自己家乡最大的资源。随着林芝机场的建成通航,以及各种道路的扩建,这里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旅游成为米林县经济发展[FaZhan]的新机遇。

    “生活水平改善了,我的建议[JianYi]也变了。”晓红代表[DaiBiao]说,在征求和掌握众多群众的意见后,今年带了份有关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及服务设施建设的新建议[JianYi]到北京。

    晓红代表[DaiBiao]告诉记者[JiZhe],发展[FaZhan]旅游的同时,还可以发展[FaZhan]特色产业、餐饮等等,这将为珞巴族人民带来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