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相关链接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与百姓一起过大年——连线“新春走基层”的记者
2011-02-03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这个除夕,他们与百姓一起过大年
——与“新春走基层”记者的现场连线
大年三十,数十名新华社“新春走基层”的记者来到去年受灾地区,走进革命老区及民族、边疆地区,与各族各界群众一起过大年。编辑部与一线记者进行了现场连线。
驻守边疆鱼水情 平凡之中见感动
在家家户户团圆喜庆的日子里,新华社“新春走基层”的记者走近了驻守在边防一线的官兵。
新华社记者舒静、张莺发自广西东兴:没有红对联、红灯笼,也没有全家团圆和春节晚会,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上的江平边防派出所澫尾村警务室,记者与3名值守岗位的边防民警串村走户,共度除夕。
大年三十上午,记者跟随几名民警连着走访几家村民。中午12点,民警们来不及回警务室做午饭,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小饭馆,这里只有当地炒米粉和海鲜。“岛上天天都是海鲜,最想吃的就是饺子。”来自山东的民警孙兆杰说。
孙兆杰的话一下子激发了记者对饺子的期待。同为北方人,春节吃饺子也是记者的小小心愿。于是,民警们和记者约好晚上一起包饺子,商定好谁擀皮谁包饺。不过,晚饭后却不能看春晚,八点半后要出去巡逻。“每年都看不了春晚,都是以后看重播。”派出所警长黎屹松说。
离家千里之外、屋里寒气袭人,没有正儿八经的年夜饭,对于记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体验。而在民警们看来,却再平常不过。看着他们憨厚可爱的笑容,记者心里的暖意在升腾,“长这么大,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记者发自内心地说。
新华社记者于力发自辽宁丹东:2月2日,大年三十上午,记者驱车前往辽宁丹东边防支队虎山边防派出所。汽车在鸭绿江畔的滨江公路上疾驰,对岸的异国景色驶入眼帘,“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年近了。
上午10时30分,记者赶到了位于虎山长城脚下的边防派出所。派出所所长潘立峰和官兵们听说记者要来,早早地等候在门口迎接我们。潘所长告诉记者,所里共有7名官兵,为了确保节日期间边境地区的安全,留下了4名官兵负责节日期间的辖区治安工作。放假的3名官兵也是连续几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了。
记者在与官兵们聊天的时候,有五六名穿着朴实的虎山村村民手捧着年糕、饺子馅走进了警营。看到村民马国红手里和好的面和拌好的饺子馅,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边境线上浓浓的警民之情。在派出所的厨房里,记者和几名村民及官兵一起包起饺子来。
11时30分,饺子快要包好了,所长潘立峰告诉民警,说咱们先不着急吃,给汤大爷汤大娘先送点。记者和潘所长来到了被称作汤大爷的汤明新家。远远望去,汤家有些破旧的房屋门前挂起了红灯笼,屋门和院门都贴上了春联。
“这都是边防官兵帮助贴上的。”看到边防官兵和记者,汤明新高兴地迎出院外亲热地和我们拉起话来,有说不完的话。在狭窄的小屋,老人指着堆在墙角的3袋大米、白面说:“这都是他们送的。”记者和老人将边防官兵送来的饺子一起摆到老人家的盖帘上。握着老人颤抖的大手,记者告诉老人:“边防官兵就如同你们的儿子一样,他们会永远牵挂你们的。”
临走时,记者悄悄将500元钱塞到老人的手里。
大红灯笼高高挂 老区今夕比成就
如今的革命老区,已经不是停留在许多人心目中的旧时模样。走进老区的记者发现,老区的样子在变,老区的人也在变,老区处处洋溢着时代变迁的烙印。
新华社记者刘阳、陈晨发自陕西延安:不到5个小时的车程,记者足足走了10个小时。大年三十一大早,记者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了“陕北的好江南”延安南泥湾镇,盘龙村村民杜鲜明一家人和乡亲们在新居前扭秧歌、跑旱船,喜迎新春。
老杜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他家的新居。精致的窗花、吉祥的中国结、大红的福字、宽大的液晶电视、崭新的光波炉……面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居,记者感慨:“老区人民的生活早已实现了大跨越。作为记者,我有责任把老区的新形象传播出去!”
在延安市宝塔区井家湾村,村民谢晓辰端着一盘刚出锅的年糕,热情地招呼记者进他家的小院坐坐。这个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小院里,春联、年画、辣椒串、玉米串随处可见,散发出浓浓的年味儿。
兔年春节,记者作为儿女没有陪伴在父母身旁,虽然有些自责;但作为新闻工作者,记录了老区百姓的春节气象,报道了社会的时代变迁,深感自豪。
新华社记者王橙澄发自贵州遵义:2日上午10时许,当记者来到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溪源村时,村民丁正合正在返家途中。为了了解这位上世纪90年代初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是如何过除夕的,记者一路随他步行到家中,一路听他诉说着这些年在外打工的不容易。
丁正合在外打工,在不到10年时间里,一步步干到仓库主管、车间主管,直至圣诞工艺品厂的厂长。后来又看准时机自己开了厂。如今,工厂的生意蒸蒸日上,工厂的规模也发展到200多名工人,日子越过越好。今年春节,丁正合放假返乡后,也想趁机考察一下家乡的项目,帮助家乡的父老兄弟致富。
丁正合向记者展示了他给父母带的礼物:几盒意大利进口饼干、几瓶洋酒及羊绒大衣。而瓜子糖果这些传统年货家里早已准备齐全。记者与丁正合一起,搬来桌子、椅子,搭起了一座小高台。丁正合踩上高台,将刚从街上买来的灯笼挂在了门前,又小心翼翼地将春联贴在门上。那是,“事业兴旺年年好,财源滚滚步步高”,横批是“吉星高照”。
感受民族地区气氛 和谐氛围扑面而来
在民族地区,“新春走基层”的记者走进各民族群众家里感受民族大家庭的和睦相处。
新华社记者边巴次仁发自西藏日喀则:同一天过后藏农家新年和汉族传统的春节,对于日喀则百姓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
记者在这座西藏的第二大城市采访时,强烈地感受到居住在这座古老城市里的人们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期盼。一种和谐的文化融合氛围扑面而来。
2日一大早,记者走进日喀则市民旺多的家。旺多在家门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而大门两旁则贴上一副用藏文写的春联。走进他家,他的老母亲正在厨房里准备传统后藏农家新年大年初一必吃的羊头和牛羊肉;而他的媳妇正在准备当晚的年夜饭,洗菜、切菜、剁肉。日喀则的老百姓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丽娜、林超发自呼和浩特:2月2日一大早,记者驱车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旧城区。这里是当地贫困群众聚集的地带,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一个个鸽子笼式的平房。肖慕义老人本来在这里租房居住,年前,他搬到几公里外的廉租房小区,结束了长达8年的租房历史。
记者摸摸老肖家里的暖气,感到热乎乎的。环顾屋子四周发现,家里尽管没啥现代化设备,但打扫得干干净净。记者和老肖一起准备除夕的饺子。老肖一边擀着面一边说,他这一辈子没少吃苦受罪。如果跟过去比,现在的日子那真是天天过年。
28年来第一次没有在家和父母过年。但与基层群众一起,记录了内蒙古老百姓的生活新变化,报道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新期待,“感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职责神圣,也倍感自豪!”
灾区群众搬新家 受灾群众有感恩的心
记者在灾区群众的新家中看到的是灾后重建的信心和勇气,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年味儿。
新华社记者文贻炜发自青海玉树:大年三十,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晴空万里,记者冒着高原凛冽的寒风来到了禅古新村,这是玉树地震后第一批建成并移交受灾群众入住的新村。
玉树海拔3700米,高寒缺氧,这是记者震后第三次上玉树。重建的结古镇变成了大工地,而进入禅古新村,却是全新的感觉。禅古新村位于结古镇南部的巴塘曲河东岸,一排排崭新的藏式房屋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新村居民们挂在新居门前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
记者来到村民昂公扎西的新家。走进昂公扎西的新居小院时,眼前一亮,四面五星红旗插在小院的4个不同的方向,在寒风中迎风招展。昂公扎西憨憨地对记者说:“我喜欢五星红旗。”
一走进家门,一股热气迎面袭来,奶茶香扑鼻。这是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是新村民居的统一标准,均由政府出钱建成。
昂公扎西告诉记者,虽然遭受了地震灾害,但今年这个冬天他什么都不缺。他希望将来多挣钱,培养儿子上大学,为建设新玉树出力。
在玉树采访,记者感受到了灾区群众感恩的心。屋外国旗飘飘,在温暖的昂公扎西新家,喝着奶茶,吃着手抓肉,看着一张张快乐的笑脸,电视里传出“歌唱祖国”的旋律,玉树不冷,青海常青。
新华社记者傅勇涛发自海南文昌:万家团圆之时,采访组的三名记者再次来到被称为“海南水毁第一村”的文昌市文城镇江村。
去年10月,海南省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10月8日凌晨,赤纸水库决堤,江村一片汪洋,百余间房屋被洪水瞬间冲倒。记者目睹了洪水退去后昔日的村庄一片狼藉。
赶到文昌市后,由于江村属于异地重建,新的村址记者不知道,只好边走边询问路人。虽然走错了好几次路,但是最终在好心人的带领下,找到了江村的新址。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家家门前贴着大红春联,江村的村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一片喜气洋洋。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村口看到,五张大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特色菜肴。村民蔡祖前和村委会主任陈如校邀请记者和他们一起吃年夜饭。五张大桌子连成一排,近十种菜肴。30多个村民和记者一起举杯祝贺新春。记者和村民聊起灾区重建、开春后村民的打算、如何能尽快增加收入等话题。
相关链接
- 湖南长沙一商场发生火灾 52名被困人员全部救出
- 各部门各地区纷纷行动 掀起新一轮抗旱保苗热潮
- 我国未来十年水利投入4万亿 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
- 湘免费救治农村大病儿童1509例 费用新农合承担
- 农业部:促春管保丰收 最大限度减小旱灾影响
- 新疆2010年刑事、治安案件减少 群众安全感提升
- 人民日报时评:“微博打拐”验证民众智慧理性
- 仲祖文:用铁的纪律保证领导班子换届风清气正
- 审计署审计长:领导干部要不断改进思维方式
- 北京迎来60年最晚初雪 终结108天无有效降水记录
-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大力推进水利建设要抓住要害
-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尊重苏丹人民意愿和选择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跻身全球国际专利申请4强
- 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内地访港游客数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