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文化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金像奖三十而立:香港电影追风格也求票房--中国国情
2011-04-22

金像奖三十而立:香港电影追风格也求票房--中国国情

谢霆锋与刘嘉玲

金像奖三十而立:香港电影追风格也求票房--中国国情

  图从左至右为:《长辈》、《豪杰本质》、《阿飞正传》、《无间道》、《月满轩尼诗》、《岁月神偷》

  香港气味浓郁

  4月17日,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适逢“30岁生日”,本届金像奖格外引人注视。

  此届金像奖评选中,不论从获奖影片、获奖演员,甚至影片拍摄场地,几乎清一色的“香港制造”。

  先说获奖影片。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了包含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等6项大奖,成为金像奖的大赢家。最佳影片是最具“香港气味”的《打擂台》。

  再说获奖演员。曾获6次金像奖提名的刘嘉玲终“修成正果”,夺得“最佳女主角”;“香港电影接班人”的代表谢霆锋夺得“最佳男主角”。这样既照料了资深演员的情感,又表现了对年青人的勉励,一派皆大欢乐的气象。

  再说选景。入围和获奖影片中,《线人》取景旺角,《维多利亚一号》选景尖沙咀,《月满轩尼诗》的男女主人公在片中多次约会的檀岛茶餐厅,是一家香港老字号。

  有人质疑,此届金像奖是香港影人的“关门party”。台湾导演侯孝贤在颁奖时,话中有话指香港电影人一面北望神州,拿着内地投资,赚着内地票房,却仍旧把奖都发给一些只有香港观众看起来有感到的小电影。

  也有人说,香港金像奖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勉励本土电影的初衷不变。金像奖主席陈嘉上表现,金像奖成立的初衷就是表扬一年来有贡献的香港电影人,金像奖坚持勉励本土电影的定位不变。

  迷茫中寻突破

  正如周润发在颁奖时所感叹,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就是30年”。创建于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一路走来经历了蹒跚起步、青春无敌、对未来的迷茫。

  1979年,《电影双周刊》出生。当时香港电影新浪潮风头正劲,但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和颁奖礼。《电影双周刊》杂志组织了一群有热忱的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端,与香港电台合作举行正式的颁奖典礼,“香港电影金像奖”适时而生,大大鼓舞了电影人的创作,让香港电影佳片出现。

  从上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豪杰本质》和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引领的警匪动作潮流,再到90年代横空降生的周星驰,无一不展现出浓烈的香港味道。

  不得不提的是,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出现了邵氏、嘉禾、新艺宝“三足鼎立”的旺盛局势,拍一部电影成本只有40万到80万港元,平均制作周期只有3周左右,就能轻松收回成本且盈利。甚至还涌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七日鲜”(即7天完成拍摄),畸形的产业状况为香港电影的敏捷衰落埋下伏笔。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从70多部激增到110多部,至1992年,港片年产量已超过200部,最多时400部,质量参差不齐,本土观众的消费力跟不上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观众进影院的人次锐减。

  到了90年代末期,盗版猖狂、外国电影市场蓬勃,均冲击着香港本地电影,港产片涌现大批减产,香港电影元气大伤。迷茫徘徊中,香港影人前往国外及内地追求合作,金像奖也变得开端青睐合拍片。2001年吴宇森与周润发在好莱坞出品的《卧虎藏龙》席卷全球,并拿下当年金像奖的8项大奖。

  从第28届金像奖开端,香港本土色彩再次重新回归,《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岁月神偷》各放异彩。2010年,香港本土电影数量不到50部,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低,但是当中不乏优秀的大制作:《叶问2》、《七十二家房客》、《岁月神偷》等3部影片票房突破2000万港元,在香港金像奖上也斩获大奖。影评人称,本土电影量少质高,是香港电影逐渐成熟的标记。

  风格票房双赢

  “香港电影人的前程在内地。”香港导演张坚庭说,“在内地,《让子弹飞》票房突破7个亿,而在香港,票房5000万已经了不得。如果你是投资方,你把钱投向哪里?”张坚庭说,看现在的香港年青演员都在尽力学习普通话,粤语的市场毕竟太小了,在这方面,香港演员就不如台湾演员吃香。

  拥有13亿人口的内地,目前约有2000万观影人口。不可否定,内地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香港电影业的复苏。

  工夫、侠义、草根、黑色元素是香港电影善于的题材。此类电影形成了奇特的“香港风格”。在进军内地市场的同时如何保持“香港风格”,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是香港电影今后面对的主要问题。让人欣喜的是,香港电影人融入内地市场后,性命力也表示得更强。他们与内地亲密合作,制作了一些既符合大陆观众又符合香港观众口味的电影并大获胜利,如《少林足球》、《无间道》等。

  历经风雨的香港电影正在与内地的合作中,走出低谷,走出风格。未来之路,我们充斥等待。记者 徐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