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文化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乌尔善谈电影:别让中国银幕再放电视剧--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2

  近期,一部名为《刀见笑》的电影在全国上映,影片通过一把菜刀串联起的三个故事,将佛教中对人性的评判融入其中,其拍摄手法和影片结构引发了多种争议,有的媒体直言本片将成为年度烂片之首,有的影评人则称赞它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类型。面对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作为《刀见笑》的创造者,导演乌尔善却一笑置之,坦言“功过任人评说”。

  在与乌尔善的交谈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所以《刀见笑》出自他手,则绝不是一次理想与现实的悲情碰撞,而更多的是一种计划周详的大胆尝试。与贾樟柯、王小帅等中国第六代导演所不同的是,乌尔善并不认为与现实平行是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早年北影求学期间,乌尔善就着迷于电影语言,喜欢帕索里尼的他更愿意去追求寓言式的东西。以至于谈起拍摄《刀见笑》的初衷,乌尔善便提到了长久以来国产电影单线叙事结构中“电影感”的缺失,并笑言:“别让中国大银幕再放电视剧了。”

  记者:《刀见笑》改编自安昌河的《菜刀传奇》,小说给你的灵感是什么?

  乌尔善:我当时想做一个关于刀的武侠片,一个朋友给了我一本《故事会》,推荐了里面的《菜刀传奇》。给我的灵感,首先是它的结构,当时觉得挺有趣的,但这个结构如果出现在电影中,还是挺危险的,因为它是按顺序讲三个故事,如果第一个故事讲失败了,后面的故事就没人看了。另外,它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物,比如说厨师、铁匠,就是这些江湖里的边缘人物,我觉得有意思。因为中国的武侠片拍了很多,总拍大侠呀,高手呀,武林盟主这一类的,底层边缘的角色好像没那么多,这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记者:影片的主题涉及佛教中对于人性的理解,感觉有《七宗罪》的味道,作为导演你最想表达什么?

  乌尔善:我在影片借鉴了佛学中的“贪嗔痴”,指人性中的三大弱点,此三毒残害身心,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七宗罪》中写的是天主教,是西方的,而《刀见笑》更有东方韵味。电影本身是一个寓言,是用来展现生活真实的,现在的电影剧本跟原来的那个小说故事差80%左右,改变得非常多,哑巴的故事保留得比较多,但主题已经改变,加入了“贪嗔痴”的主题,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记者:从类型上,《刀见笑》是一部典型的“cult”(邪典)电影,在国内尚属首部。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风格?而现在评论也趋向于两极分化,没有担心过因为观众不能接受而票房惨败吗?

  乌尔善:从商业上考虑,我们的投资只有八百万,低成本电影就要风格化,用与众不同来吸引关注,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从艺术上讲,则就是一种尝试,看一看观众的接受度,也让观众感受一下这样另类的电影。而评论分化很正常,有个性的东西一定是爱憎分明的,爱憎分明也是我自己对电影的态度。票房其实我不是特别关注,全球发行通过版权等等成本已经收回来了,我觉得应该去冒这个险,很多评论说片子画面太脏,口味太重等等,我觉得就是大家看电视剧太多了,而突然看一部有质感的电影会不适应和陌生。对我来说,拍一部质量达标而又有原创性的电影比赚到大票房更重要。

  记者:你是拍广告出身,广告与电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刀见笑》的画面极具表现力,是否也跟你的广告经验有关?

  乌尔善:拍广告的导演来拍电影,其实在好莱坞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迈克尔·贝、大卫·芬奇等等都是,现在在国内也有很多,这些倒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在于,广告是服务行业,更多的是用技术来包装别人的观点,而电影中你表达的一定是你所认同的。

  你说得很对,《刀见笑》画面的手法确实和我的广告经验有关,我一直都很在意视觉效果的,这也是我认为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存在的理由。

  记者:你马上要跟华谊合作《画皮2》,还会选择用这样的另类风格吗?

  乌尔善:不需要,其实风格的选择完全跟制片策略有关,《画皮2》是另外一个格局上的创作,大明星,大投资,大家关注的题材,要拍得更主流化。电影的风格是会根据本身的故事和制片规模而改变,我不会局限在《刀见笑》,通过《画皮2》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乌尔善。《画皮》第一部更接近家庭伦理剧,我希望《画皮2》让大家觉得,哦,这是一部魔幻电影。本报记者 马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