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卫生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女子患罕见家族性心动过缓 植入起搏器于事无补--中国国情网
2011-10-03

  心跳缓慢持续[ChiXu]30多年[DuoNian],多方治疗收效甚微。近日,上海市[ShangHaiShi]第十人民[RenMin]医院收治了一位顽固性心[XingXin]动过缓患者[HuanZhe]。在检查中医生意外地发现——患者[HuanZhe]的症状竟是由遗传因素引起,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心房[XinFang]静止,左心房[XinFang]、右心房[XinFang]都对电刺激没有[MeiYou]反应,而且心房[XinFang]肌肉还丧失了收缩功能。最终,通过植入心室起搏器,患者[HuanZhe]摆脱了持续[ChiXu]三十多年[DuoNian]的梦魇。

  植入起搏器于事无补

  患者[HuanZhe]刘女士今年54岁,早在20岁体检时就发现心跳之慢异于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不适逐渐显现,之后竟然发生双侧下肢水肿。就诊后,一家医院给出的诊断很是拗口——“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其实是临床中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处理这一病变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医生在她胸腔内植入了起搏器,用精密仪器产生的电刺激来维持正常的心跳。按说装了起搏器,病情应该大有改观,可刘女士的心情在等待中再次坠入低谷——气急和下肢水肿的症状没有[MeiYou]太大的改善。连起搏器都装了,为什么一点用都没有[MeiYou]呢?病根究竟在哪里?扑朔迷离的病因考验着医生的智慧,同时也考验着刘女士和家人的信心。

  家族中6人患类似疾病

  从一次次重燃希望到不断失望,数年来,刘女士和家人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直到在市十医院得到病情背后的惊人真相。十院心内科专家组最初制订的医疗方案是植入双腔起搏器。为确保治疗效果,术前进行了全面的心房[XinFang]电生理检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无论是左心房[XinFang]还是右心房[XinFang]都没有[MeiYou]任何电活动,而且对外界的电刺激毫无反应,彻底丧失机械收缩的功能。换句话说,无论在心房[XinFang]中植入多么高级的起搏器,都于事无补。医生对刘女士的病史和家族史进行了地毯式排查,这一查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刘女士家族中有6人也患有类似的疾病,都是20岁左右出现心动过缓症状,随年龄增长病情不断加重,房扑、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先后发生,最终演变为心房[XinFang]静止。

  据文献报道,家族性心房[XinFang]静止通常与SCN5A基因的突变相关。但专家团队对这一家系的成员作基因分析后,发现他们的SCN5A基因并未发生突变。因此,导致心房[XinFang]静止的变异基因“另有其人”。至于到底是哪个(些)基因突变导致疾病,专家团队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激发心室“主观能动性”

  既然两个心房[XinFang]都陷入“死寂”状态,采用常规的起搏器技术就没有[MeiYou]任何意义了。心内科专家团队另辟蹊径,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位于心房[XinFang]下方的心室上。“心房[XinFang]”和“心室”的名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功能却有着天壤之别——心房[XinFang]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而左右心室的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全身和肺部。心房[XinFang]的“死寂”已不可救药,却可以激发心室的“主观能动性”。医生在刘女士双侧心室中植入起搏器后,她体内懈怠已久的心脏又欢快地跳动起来。血液循环的效率改善了,胸闷、气急、双下肢水肿的症状显著好转,困扰她30多年[DuoNian]的痼疾终于被赶走。(记者陈青 通讯员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