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体育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中国大运女足陷怪圈 折射人才培养背后机制之困--中国国情网
2012-02-25

  中国大运女足闯进本届大运会四强,主教练王长权愉快之余,也对“她们是大学生吗?”的质疑觉得委屈。

  女足竞赛中,表示精彩的毕妍不仅是这支大运女足的队长,还是中国国家女足的队长。同时,她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这些,都是事实。

  北师大女足的队员主要来自北京队和大连队,这些运发动学生在本科阶段须要修满130个学分才可以毕业,训练和竞赛不太紧张时,她们要到学校来上课。在王长权看来,学校的毕业尺度可以督促她们尽力完成学业。而校园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对这些运发动综合素质的塑造与晋升有着积极作用,这也是王长权多年来感受颇深之处。

  但是,大学对专业运发动的重塑作用,并不能解决人才造就的构造问题。

  北师大1987年就开端开办女足,从最初提拔其他项目标学生组建队伍,到后来主要招收专业体工队队员,这个进程,反应出的其实是另一个无奈的状态——校园足球开展的缺失。

  足球水平的晋升离不开青少年普及,青少年普及应该依托中小学。但长期以来,中小学开展足球运动面临场地、师资、时间、观念的多重困境,孩子们并非不爱踢球,但没场地踢球、没人教球甚至不让踢球的问题,使得大学在组建队伍时,发现自己面对的其实是“无源之水”,只能将眼光转向专业体工队。

  “造就一名足球运发动,大概要七八年时间,所以足球应该从小学抓起。由小学带动中学,之后,大学球队才会有足够的选材面。”这是王长权理想中的足球造就模式。

  十几年来,中国女足从世界一流一路下滑,现在要为冲出亚洲而尽力。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国、日本女足的兴盛之势,而差距的根源,则在校园足球普及的深度与广度。

  因为缺乏校园足球的支持,专业队单一的造就体系后继乏人,队伍萎缩;因为缺乏校园足球的支持,大学队又不得不从专业队中去寻找队员。这样一个怪圈,折射出竞技体育人才造就渠道背后的机制之困。大运会激起对高校如何造就高水平运发动讨论之时,不可不察中国足球的“小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