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体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中国足球学校:曾经盛极一时如今大多难以为继--中国国情手册
2011-05-03

  太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球场,69岁的王后军这才慢慢起身分开。看着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在场上撒着欢奔驰,作为长三角第二届城市足球邀请赛仲裁委员会的委员,他感叹了一句:“要是这样的活动再多一些就好了,小球员的竞赛机遇实在太少了。”

  曾经的国家队队长、上海足坛昔日的冠军教练,“归隐”之后的他把主要精神,放在自己的“王后军青少年足球学校”上。昨天,这位老人却对记者说:“我感到艰苦越来越大了……”

  冷眼旁观

  十几年前,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造正如火如荼,联赛热闹非凡,多少人为此欢欣鼓舞,王后军却在一旁冷眼旁观。他一直以为,中国足球发展的方向值得商议,最典范的矛盾,便是出在人才的供需上。“有些老板舍得花钱,像前卫寰岛之类的,一进来就到处挖人。慢慢地,大家都不去关注如何造就青少年球员,因为只要花钱去买就可以了。”

  职业化没有让中国足球更职业,却快速催生了一批暴富的球员。王后军记得清晰,十几年前,如果一个球员一年拿一万块工资,已属高收入阶层。可没过多久,百万身价的球员就涌现了。“那时范志毅算是最好的球员之一,但他一个月也就拿8000块。外地的球队那样搞,小范就有些情感了:论才能,自己不比别人差,拿的钱怎么就少那么多?没方法,申花队的水准也得上去。”

  畸形竞争,让高水平球员成了香饽饽,大家都抢着要,转会费也从一百万涨到两三百万,再到巅峰时代的近千万。可王后军却看到了其中的隐忧:“买人”成了捷径,没几个愿意去干造就球员这样的苦差事。

  “中国的好球员一共就那么几个,如果所有的俱乐部都不造就孩子,开端抢运发动,抢到后来就会后继无人,涌现人才断档。”中国足球的现状,证明老人当时的担心是对的。

  人丁旺盛

  1998年,赋闲在家的王后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然后找到几所小学,开端在双休日办起体能训练班,造就孩子对足球的兴致。

  很快,王后军便发现这个方法不大行得通。“路太远,交通不便利,把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集中到一个地方训练很费劲,家长也不放心,所以人越来越少。”于是,他转变了当初的想法,开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定点,让孩子们放学之后直接留在校园里训练。

  鉴于王后军的名气,足球学校一度人丁旺盛。最多时,王后军手底下有600多个“娃娃军”,相干学校多达13所,一派欣欣向荣之势。那些日子,王后军总是乐呵呵的。他心里想的是: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星星之火何愁不能燎原?

  艰苦不少

  十几年后,“王后军青少年足球学校”还在继续。只不过谈起现状,听到最多的却是叹气。

  曾经把足球作为特色的学校,一个接一个退却了。从当初的13所,到如今只剩下广灵路小学、田林路小学、第六中心小学3所学校还在苦苦支持;人数也从鼎盛时代的600多人,锐减到目前的二三十人。

  “以前收费150块一个月,现在是200块一个月,只比10年前多了50块。现在的小孩去参加什么钢琴培训、英语辅导,一个小时就要花几十甚至几百块啊!”老人的语气,有些无奈。“本来办这样的培训就没什么盈利,以前我还能保持,现在更难了。”

  这两年,足协开端推广“校园足球”,似乎让人看到了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愿望,王后军却依然不乐观。“一个城市一年投入几百万有什么用?拿上海来说,分到几百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到一万块,这点钱连请教练都不够。难道说发几个足球就能搞好青少年足球了?发展校园足球,症结还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撑配合。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改革,校长不支撑,学校的主要成就还是体现在升学率上,那校园足球就很难搞出花样。”

  连“老字号”的“王后军青少年足球学校”都如此艰苦,看来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未来路还很漫长。(记者 关尹 实习生 周文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