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财经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紧缩了谁?--中国国情
2011-04-11

  货币紧缩一波紧似一波。4月6日,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央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加息。本轮紧缩周期以来,央行已九次上调筹备金率,四次加息。清明节前后,面对通胀率高居不下,发改委和央行接连出招,对日用品限价、对资金加息,再加上银监会连续从紧的信贷政策,一系列强硬手腕甚至引发了学者对于紧缩政策“超调”的担忧。就连温州民间信贷也涌现了资金紧张。

  有人说紧缩来得太猛,有人说仍嫌太宽。谁在蒙受压力?

  对金融机构而言,中小商业银行在资本充分率、筹备金率、贷存比的重重束缚下确切捉襟见肘,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游刃有余,其争抢存款不过是对于规模、座次的惯性寻求,信贷规模并不会显著降低,而货币市场的资金供应依然充分。4月5日,在中央银行宣布了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加息政策后,银行业内人士甚至以为,银行吸存增长或许还可能发放更多贷款。由于投资者断定加息会增长银行内部流动性,4月6日,A股的银行板块不降反升,上涨2.79%。

  大多数大型国企也还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除了像高铁、核电等须要调整的大型项目以外。

  艰苦的是中小企业,融资才能已被大范围“挤出”。

  此前,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测算称,九次上调存款筹备金率的紧缩力度相当于贷款利率至少加息3个百分点,中小银行信贷按基准利率至少上浮30%。

  紧缩政策下银行和企业的不同境遇,使得货币政策的选择和效果更趋庞杂化。倘若放松调控,通胀势头将愈演愈烈;继续紧缩,势必会伤及部分经济体,尤其是已经被大规模“挤出”的民营经济。财新传媒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即以为,当前的紧缩政策其实是通过信贷配给实现的,大银行、国有部门并不缺少资金,而代表更高效力的民营部门则捉襟见肘。中国经济因此储藏着很高的滞胀风险,因为相对而言,国有部门效力更低,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更少,吸收的流动性更少。

  很显著,央行仍然会将通胀作为主要调控目的。一位熟习央行货币政策思路的高层人士称,进一步加息,“还有空间、还有必要、还有可能”。央行高层近期在内部会议上亦重申年度CPI掌握目的为4%,同期将高度关注货币政策的稳固性,并将着力反抗大批商品价格的过度波动。这意味着如果CPI不能尽快得到掌握,未来调控还会继续发力。

  这似乎也意味着,国有部门与私人部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仍将连续,甚至更为严重。

  通胀急诊室

  通胀能稳固在这个位置吗?

  4月6日,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央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加息,显示了央行对3月CPI数据的紧张与不安。

  与央行一道,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发改委在清明节前后频繁“约谈”多个消费操行业的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要求协会和企业“必定要配合政府做好稳固价格工作”,这其中包含康师傅、宝洁、联合利华和白酒企业。

  面对物价尤其是日用品价格上涨和逐渐升温的通胀预期,宏观决策部门采用的几乎是“急诊室”的手腕。然而,通胀缘何而来,加息和限价能否如愿以偿地推进中国经济软着陆?业界已陷入宏大的分歧之中。

  本轮物价上涨之初,剖析人士尚以异常天气冲击农产品短期价格来解释,通胀数据表示为食品类CPI连续上涨,而非食品类CPI相对稳固。时至今日,物价上涨几乎蔓延到与消费者衣食住行相干的所有范畴。

  2月,扣除能源与食品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3%,远高于2007年物价上涨时1.2%的最高点。“目前物价已经处于全面上涨阶段。”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处副处长付兵涛以为。

  粮食、原油、原资料等价格上涨逐渐传导至产业链的中下游,推高多范畴消费品企业的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已经从不断更新的餐馆菜单,扩散到超市货架上的便利面、饼干、酒类等深加工的食品。

  康师傅控股在3月21日发布的2010年年报中泄漏,拟于4月1日起上调约占该公司便利面销量30%的容器面系列的大部分产品价格,每单位零售价上调0.5元,涨幅约14%,其理由是,“2011年便利面所需的原料价格连续上升,加剧蚕食便利面的毛利率至低于临界限。”

  原油价格连续高烧,是从成本层面推高中国物价的重要动力之一。国际油价连续上涨,对中国通胀的影响是多渠道的。作为几乎各行各业都必需的基础能源投入,油价上涨直接抬高了成本的“基座”。最直接地发生影响的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4月6日晚,发改委宣布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柴油销售价格每吨分离上调500元和400元,相当于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离进步0.37元和0.34元,这是今年第二次上调油价。

  铜、铝、棉毛、化纤等原资料价格上涨,则蔓延至服装纺织、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与此同时,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的工人工资上涨,也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山东费县大昌纺织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高永杰告知财新《新世纪》记者,工资上涨对每米布的加价是10元左右,在所有成本上升中占比约30%。

  企业的库存行为,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对成本上升的担心。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发布的PMI数据显示,3月产成品库存指数升至51.3,距历史最高水平51.4仅一步之遥,原资料库存指数上升2.1个百分点。

  “尽管并不以为中国通胀会失控,但预期核心CPI在未来几个月大幅降低的观点过于乐观了。”美银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称。

  事实上,至少在可见的将来,中国经济可能都不得不忍耐较高的通胀率。“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范围的投资不可避免地全面展开,导致内需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将其形容为“冬去春来”。

  “新产能周期很可能正在启动”,高善文以为,随着私人部门投资的逐步恢复,经济目前可能已经恢复到了潜在生产才能邻近的水平,在这一局势中,私人部门投资上升造成了资金紧张,资金被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争抢,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

  从现实情形看,被“挤出”者多为私人部门,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

  高善文进一步称,在货币政策立场中性偏紧的时代,总需求扩大相对有限,但挤出效应会越来越强,其连续作用可能使通货膨胀的中轴保持在4%-5%邻近,并高位波动。如果有一些正向扰动,例如政策或大批商品价格方面的刺激,通胀可能上到7%、8%;在经济受到负向扰动时,通胀则可能下探到3%-4%,“在新经济周期启动进程中,通胀将保持在5%这一较高的中轴上。”

  问题是,通胀能稳固在这个位置么?谢国忠并不如此乐观。他以为大众的通胀预期已经很高,而且还在不断攀升,未来将更加难以掌握。

1234下一页